家庭、国家能兴旺,莫不由于勤俭。《左传》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二字。从古至今,崇尚俭朴恬淡、拒绝奢侈铺张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取向。10月31日是世界勤俭日,让我们走进古诗词,品味勤俭之美,涵养勤俭之德。
德兴县叶元恺家题
朱熹
葱汤麦饭两相宜,葱暖丹田麦疗饥。
莫道儒家风味薄,隔邻犹有未炊时。
这首诗的背景是,朱熹有次去看望次女朱兑,但女儿家境贫困,“家贫市远无兼味”,实在端不出什么像样的菜肴。无奈之下,女儿只好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碗麦饭。进餐时,女儿望着桌上的葱汤麦饭,眼噙愧泪。饭罢,朱熹挥笔写下了这首诗,大意是葱汤麦饭对身体都很有补益,莫嫌这两样东西粗淡一般,因为说不定其他人家连饭都吃不上呢。
大儒朱熹粗茶淡饭,崇尚俭朴,他在《童蒙须知》中言:“凡饮食,有则食之,无则不可思索;但粥饭充饥,不可阙。”所以,历代学者以“朱子固穷”颂扬之。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幼子的一封家书,其中强调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也从此成为千古名句而为后世所称道。诸葛亮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之一,和他的许多其它高贵品格一样,他勤俭的美名载入青史,千古流传。
咏史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
远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
几人曾预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
为何非要琥珀才能作枕头,怎么镶有珍珠才是好坐车?李商隐的咏史诗咏古况今,在这首《咏史》当中,他根据历史兴亡的史实,将一国成败规律化简为“勤俭使国家昌盛,奢侈让国家走向灭亡”。这一明确的以古鉴今的态度,将国家兴亡系于勤俭还是腐败的历史选择之上,超出了个人得失的范畴,包含着深刻的用意。《群书治要·政要论》中曾说“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表达的正是同样的道理。
太平乐
白居易
岁丰仍节俭,时泰更销兵。
圣念长如此,何忧不太平。
湛露浮尧酒,薰风起舜歌。
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白居易提出太平之世的“秘诀”在于岁丰时泰之时仍要节俭销兵,即使是在丰收之年,也不能丢弃勤俭之德,这样才能应对不时之需。《淮南子·主术篇》中有“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的记载,意思是说古时国家一般要有九年的储备粮,否则发生灾祸时就无力应对。这就揭示了奢者狼藉俭者安的内在逻辑:生产是有时节的,取用时没有节度,物力就会枯竭。所以崇俭抑奢不仅是一种德行,它也是可持续性的必然要求,正如《汉书》所说:“生之有时而用之无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蓄积足恃。”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5-4-3 07:59 , Processed in 0.03781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