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
杨震(?——124),字伯起,东汉弘农郡(今陕西省潼关县安乐镇水峪口杨坡村)人,幼通经史,博览群书;中年从教,有弟子三千,多成栋梁之材,人称“关西夫子”、“关西孔子”;五十岁入仕途,官至太尉。一生刚正不阿,勤勉清廉,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10斤黄金相送。杨震不受,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说:“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四知拒金”的故事从此千古流传,后人称其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脚本
杨震墓
陕西潼关杨震:清白家风传千古
序
【华阴老腔(送杨燕之东鲁):关西杨伯起,汉日旧称贤。四代三公族,清风播人天.........】
东汉太尉杨震,他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四知拒金”而为人们津津乐道,又以“清白传家”被后世广为传颂。
“四知”美名留青史
【童声呤诵(关西):杨震幽魂下北邙,关西踪迹遂荒凉。四知美誉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人士。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名震一时的大才子。他热衷教育事业,20岁以后,就一心一意自费开设学堂教授学生,开始了他的教育生涯。他教学有方,名气大,学生多,因而被人们尊称“关西孔子”。
杨震在家乡办学一办就是30年,培养了一大批人才,直至被大将军邓骘招募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
渭南师范学院教授 梁建邦:
杨震被邓骘招募不久,便被推荐为“茂才”即秀才,随后先后担任了荆州刺史、东莱太守,直到汉安延光二年担任太尉,掌管国家军事大权。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每每被人们说起的便是,他在由荆州刺史调任东莱太守赴任途中,路经昌邑时,昌邑县令王密,也就是他在任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起来的官员,听说杨震途经本地,为了报答,特备黄金十斤,乘夜深人静,打算送给杨震。杨震不但不接受,还严厉批评了王密。
王密说:“三更半夜不会有人知道,更不会影响到老师的人品。”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而从此“四知却金”的故事,就传为千古佳话。
杨震“暮夜拒金”的故事,流传至今,影响很大,后人因此称杨震为“四知先生”。后来杨震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风。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王双怀:
杨震本一生都在追求清白正直,清白正直是深入他骨髓的东西,也是儒家仁政思想的重要体现。杨震也曾经教育他的儿孙们,他要把清白传给子孙。
杨震为官十几年,不修豪华宅府,常以素菜为食,衣无锦绣,徒步往来不乘马车。在他被蒙冤罢官,决定以死明志时,他仍要求子女“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设祭祀”,绝不厚葬。有人劝杨震为子孙考虑,置办产业。杨震坚决不肯,慨然说道:“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潼关县杨震研究会会长 李建华:
杨震没有也不可能听他人劝告去置办产业,购置田产,他认为始终保持清白廉洁的形象和节操,并以此传于后世子孙,就是给他们留下的最好的遗产或者礼物。
莲池
“四世三公”守家训
翻阅杨震后裔的人生轨迹,他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个个都博学而清廉。他的五个儿子都以“清白吏”而誉满天下,特别是杨震的三子杨秉自律极严,尤以“三不惑”即不饮酒、不贪财、不近色而闻名于世,人们赞其为“淳白”。据《后汉书·杨震列传》记载:自震至彪,四世太尉,德业相继,代代“能守家风,为世所贵”。
渭南师范学院教授 梁建邦:
杨震家族,从杨震起有四代人连续担任了“三公”的职务,代代都能够守住“清白吏”的家风。这也恰恰说明良好家风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对后代在家庭生活中继承先祖的优良品德和传统起着积极而有效的约束和激励作用。
杨秉之子杨赐,官至司徒、司空、太尉,同样具有杨震清正廉洁、慷慨激昂、无私无畏的气概。《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载有杨赐的奏章。在文中他弹劾贪官,锋芒毕露。杨赐从政前,“退居隐约,教授门徒,不答州郡礼命”,从政后“切谏忤旨”,人生轨迹和人格追求都继承了杨氏祖上做“清白吏”的家风。杨赐之子杨彪,亦官至太尉。公元179年,杨彪时任京兆尹,毅然决然地处死了宦官黄门令王甫。公元189年,相国董卓想迁都关中,百官无敢反对者,司徒杨彪挺身而出,唇枪舌剑,董卓脸色大变,随后杨彪便被董卓上奏免官。杨奇是杨震长门曾孙,“少有大志,不以家势为名,与英才俊杰为友,不和豪强富贵者来往”,又精通经学,“才情聪明敏锐,门徒常有二百人”,汉灵帝时为侍中。他不献媚求荣,敢于直言,汉灵帝曾说他:“你脖项硬直,不低头屈项,真正是杨震的子孙,死了后一定也会把大鸟招到你的墓前。”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20:49 , Processed in 0.03820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