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历 史 诸序之行 查看内容

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2020-6-25 18:25| 发布者: 朴实无华| 查看: 2709| 评论: 0|来自: 网络

摘要: 习主席: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

郑和 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一说本姓马,为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世称“三保太监”,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明朝太监,航海家、外交家。

 

郑和年轻时从侍燕王朱棣,有智略,知兵习战。后在靖难之役中有功,升任为内官监太监。1405年(永乐三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郑和六次作为正使太监下西洋。1425年(洪熙元年)后,郑和任南京守备太监,1430年(宣德五年)受命第七次下西洋,一说在途中于1433年(宣德八年)卒于古里国,今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墓或为其衣冠冢。

 

郑和下西洋,是15世纪初叶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对中外经济、文化交往起到了积极作用;郑和本人,也在这一历史事件中展现出其外交才能、军事谋略以及精神品质,并赢得世人的尊重和纪念。晚清以降,郑和研究获得迅速发展,但不少重要课题仍无定论。

 

崭露头角

 

 

 

郑和

 

郑和早年经历不详,据推测于明平云南之战中为明军所掳。1384年(洪武十七年),郑和应是随军至南京,入宫服役。1385年(洪武十八年),傅友德、蓝玉又奉调镇守北平府(今北京),而郑和再次随军前往,并被调入燕王府邸中服役。

 

1399年(建文元年),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明史·郑和传》等史料记载,郑和在靖难之役中立有功勋,而郑和被赐姓“郑”也与这一立功地点有关

 

1402年(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以朱棣的胜利告终。是年1218日(十一月二十四日),郑和以太监身份,受命祭祀朱棣的乳母冯氏。

 

1403年(永乐元年),郑和刊印《佛说摩利支天经》,并请姚广孝撰写题记。该题记反映出郑和已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且已被赐郑。

 

远航西洋

 

 

 

郑和雕像

 

郑和成为下西洋的正使太监,有多重原因。郑和具备军事才能,并且得到朱棣的信任。在朱棣决策下西洋时,郑和正当壮年,身材魁伟,朱棣曾询问袁忠彻以郑和率军出使是否合适,袁忠彻认为合适。此外,郑和兼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宗教背景,也被认为有利于其顺利完成下西洋的使命。

 

第一次下西洋

 

140561日(永乐三年五月五日,端阳日),李至刚为郑和之父墓碑撰铭。同年711日(六月十五日)朱棣命正使郑和率船队出使西洋。郑和船队从苏州刘家河泛海到福建,再由福建五虎门杨帆,先到占城(今越南中南部地区),期间张辅讨平安南。此后,郑和向爪哇方向航行。船队到达爪哇登陆进行贸易。后到过苏门答腊、满刺加、锡兰、古里等国家。在航行的终点古里,郑和赐其王国王诰命银印,并起建碑亭,树立石碑,碑文称古里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嗥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1407102日(永乐五年九月二日),郑和率船队回国,不久,因郑和说天妃在下西洋中多有感应,朱棣下令派朱焯前往新落城的龙江天妃庙祭告。

 

第二次下西洋

 

 

 

“布施锡兰山佛寺碑”拓片

 

1407年(永乐五年),郑和在回国后不久就第二次下西洋了。此次主要访问了占城、爪哇、暹罗(今泰国)、满剌加、南巫里、加异勒(今印度南端)、锡兰、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钦一带)、古里等国。于1409年(永乐七年)回国。

 

这次航行过程中,郑和专程到锡兰,对锡兰山佛寺进行布施,并立碑为文,以垂永久。此碑于1911年在斯里兰卡被发现,现保存于斯里兰卡国家博物馆中。

 

第三次下西洋

 

 

 

郑和前三次下西洋

 

140910月(永乐七年九月),郑和第三次率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费信、马欢等人会同前往,到达越南、马来西亚、印度等地。

 

141176日(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郑和船队回国。据《马哈只墓碑》碑阴刻记,郑和曾于该年末还乡,在127日(十一月二十二日)祭扫祖宗坟墓。

 

第四次下西洋

 

 

 

明清时描绘“麒麟”图画若干种

 

14121218日(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郑和受命第四次下西洋。1413年(永乐十一年),郑和率船队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等。

 

此次航行中,郑和船队绕过阿拉伯半岛,首次到达东非麻林迪。郑和至其国后,宣读诏敕,对国王等进行封赐。1415812日(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郑和船队回国。同年,麻林国因郑和使团的来访,遣使来中国贡献“麒麟”(长颈鹿),显示出郑和使团首次对东非沿岸国家所进行的访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第五次下西洋

 

 

 

郑和第四至第六次下西洋

 

14161228日(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古里等国使者回国,郑和第五次受命率船队出发,送还使者并访问诸国,诸国中最远的木骨都束、卜喇哇、麻林等国家位于东非。据《郑和行香碑》,郑和曾于1417531日(永乐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在灵山圣墓行香。船队应于同年秋后自长乐港启程。郑和率船队回国后,朱棣于141988日(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下诏对船队将士进行奖赏。

 

第六次下西洋

 

142133日(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郑和受命送还忽鲁谟斯等十六国使者。这次航行中,郑和船队正式到达祖法儿。142292日(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郑和率船队回到中国,暹罗、蘇门答刺、哈丹等国派使者随船队入贡。

 

守备南京

 

1424227日(永乐二十二年正月二十七日),朱棣命郑和前往旧港赐施进卿之子施济孙官印和官服,令他接替已故父亲的位置。一说,郑和未及成行,朱棣即已病死,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下诏停罢下西洋事业。1425年(洪熙元年),郑和受命率下西洋的军队镇守南京,而郑和本人也成为首位南京守备太监。

 

鞠躬尽瘁

 

 

 

郑和第七次下西洋航线

 

1430629日(宣德五年六月九日),郑和受命第七次下西洋。

 

1431119日(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郑和船队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前往福建长乐。侯风期间,郑和等人镌刻《天妃灵应之记碑》(此前,于太仓已有《通番事迹碑》)并铸造铜钟一口,出发前,明宣宗又敕郑和在出使过程中劝谕暹罗不要再侵扰满剌加。这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有记载称,1433年(宣德八年),郑和在返航过程中于印度西海岸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去世。船队应当是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据《前闻记》记载于1433722日(宣德八年七月初六)返回南京。

 

主要成就

 

和平外交

 

 

 

描绘郑和和平外交的明信片

 

《明史·郑和传》记载的郑和出使过的国家或地区,共有36郑和的奉命出使,是为与西洋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而进行活动的。与此同时,郑和又从崇扬佛教或传播伊斯兰教着手,力图使有关地区和国家的人民有着统一的宗教信仰。这样,对于平衡各国之间的关系,缓解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而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紧张局势,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促成了各国间和平局势的建立。

 

随着海外诸国间种种复杂矛盾的逐步解决,“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亚非国家间的贸易交往、文化交流,尤其是中国和沿途国家的贸易往来、中华文化的向外传播,也在这种和平局势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发展贸易

 


处于“永乐盛世”的明王朝需要同海外各国展开更密切的贸易往来,促进经济交流。而在有局限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沉寂以后,开辟海上通道成为必然的选择。

 

郑和下西洋所到之处主要是开展贸易活动,以“朝贡贸易”为基本形式,同时推行“官方贸易”、带动“民间互市”等。郑和七下西洋,在东南亚曾于两处设立商馆,一处在苏门答腊北部的须文答腊,另一处即在马六甲。郑和的船队给马六甲带去了商机,也使该地的繁荣引起世人的瞩目。

 

开拓航路

 

 

 

《武备志》刊载的《郑和航海图》

 

15世纪初,郑和大规模远航活动,把中国古代的海洋事业推向发展高峰,对人类的海洋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表现在:

 

一是开辟了亚非的洲际航线,为西方人的大航海铺平了亚非航路。

 

二是对西太平洋和印度洋进行了一些海洋考察,搜集和掌握了许多海洋科学数据。《郑和航海图》就是通过大量海洋调查绘制的。这种海洋考察活动比世界记载最早的1872年—1876年英国的“挑战者”号进行海洋调查早了400多年。

 

三是对航海区域进行了战略布局。郑和下西洋根据其使命和掌握的海洋知识,在辽阔的海外选择了占城、满剌加、旧港、古里、忽鲁莫斯等地作为海洋发展的重点区域,有利于扩大海外交通和贸易范围。

 

郑和下西洋航路之远、之繁复,在世界航海史上是划时代的。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和各种局限性,地理大发现的历史使命未能由郑和船队来完成,但他们所经历的航路,在那么广大的范围内,发展起了亚非各个沿海国家和地区之间纵横交错的海上交通,沟通和加强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国之间的联系,而且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习近平主席2014330日在德国访问并在柏林科尔伯基金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和平发展是中国长期以来一贯坚持的政策。历史上郑和下西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推行经贸和文化交流,舰队这么强大却没有进行过任何侵略,而是调解纠纷,打击海盗。中国奉行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给予邻邦巨大帮助,交了很多朋友。”习近平主席的讲话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郑和下西洋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特此申明:

 

    此文内容及图片都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11-23 13:27 , Processed in 0.0381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