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
陈赓(1903年2月27日-1961年3月16日),原名陈庶康,1903年2月27日生于湖南湘乡。出身将门,其祖父为湘军将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大将,国家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优秀领导者。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
1952年,毛泽东主席点将陈赓筹建哈军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中央特科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任副队长、连长。参加了平定商团叛乱和讨伐陈炯明的东征。后在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朝鲜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去世,终年58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陈赓于1903年2月27日出生于湖南湘乡市龙洞乡泉湖村。1912年进入谭家祠堂私塾就读。
投身革命
1916年投笔从军,编进湘军鲁涤平部第6团2营当兵。参加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赵恒惕,“护法”之役,湘鄂之役等战役。
1922年进入毛泽东同志倡导开办的自修大学,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革命团体有了较密切的接触,参加革命活动。192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曾经武汉沿长江到上海,并曾在上海大学旁听。
1923年2月,参加湖南“27”惨案的罢工和示威。1923年6月1日,任“湖南外交后援会”执行委员,参加反日斗争并负伤。1923年12月在长沙秘密考入广州进陆军讲武学校。
国民大革命
1924年5月考入黄埔军官学校第1期,1924年10月参加平定商团的战斗。1924年11月黄埔军官学校毕业。
1925年留校任黄埔军校第2期入伍生连连长,第3期本科副队长。1925年5月参加平定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役。1925年8月2日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右派暗杀,在周恩来同志直接领导下积极捉拿凶手。
对峙时期
1926年3月2日国民党右派制造“中山舰事件”,在周恩来同志领导下,与蒋介石面对面地进行斗争。1926年7月广东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参加北伐誓师。1926年9月被党中央派往苏联学习政治保卫工作和群众武装暴动经验。
1927年4月出席在武汉举行的中国共产党第5次全国代表大会。1927年8月1日参加南昌起义。1927年8月24日在贺龙同志的第2军第3师第6团第1营任营长,在会昌战斗中左腿负伤。
1928年-1932年,化名王庸,在上海中央特科工作,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隐蔽斗争。并在1931年6月由中央特科派往天津工作。
1931年11月至1932年5月率部参加鄂豫皖苏区第3次反围剿作战。 1932年在上海中央局揭发张国焘的错误路线。并曾两次会见鲁迅先生,讲述鄂豫皖苏区军民的斗争事迹。
1933年3月24日在上海被捕。1933年5月从南京逃出,被派往中央红色区域,任红军第1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
1934年10月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军干部团团长。
1935年8月红军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合并,调任红一军团工作。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任红军第十三团团长。1935年11月率部参加直罗镇战斗,第3次负伤,弹穿左手拇指。
1936年10月8日红二、四方面军进抵甘肃的静宁、会宁地区,结束长征;并在会宁城关与红一方面军会合,实现了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抗战时期
1937年9月4日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任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旅长。1937年10月7日率部渡黄河进入山西。1937年10月22日率部夜袭井陉、旧关间的长生口,一战而解旧关之危。1937年12月率部协同385旅粉碎敌人对晋东南抗日根据地的6路围攻。
1938年5月敌人在道清线放毒瓦斯,在火线中中毒。1938年12月21日率部进入平汉路东,协同兄弟部队转战冀鲁豫平原。
1939年率部设伏冀南威县香城固,全歼日军第十师团第40联队的1个加强中队,毙大队长以下200余人,生俘8人。1939年4月3日率部与兄弟部队,在黎城县上赵村接受朱德总司令检阅。
1940年5月成立太岳军区,任军区司令员。率太岳军区部队协同太行军区部队发起白晋战役。1940年7月9日奉令率部反击阎锡山军陈长捷部向太岳区安泽县晋家山的进犯,予敌以沉重打击。继于9月2日又率部在昔阳县卷峪沟地区,与由榆社、太谷等地出犯日军激战;在战斗中,多次出击与敌进行反复肉搏,最后伤亡仅剩3人,仍坚持战斗。
1941年8月6日奉命组成太岳南进支队,开辟岳南抗日根据地。10月3日日伪军3万余人,对太岳北部进行“铁壁合围”大扫荡。率领太岳军民以游击战连续予敌以痛击。这次围困直至1945年4月11日,坚持战斗30个月,沁源宣告解放。
1945年4月参加党的第7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945年8月10日日本宣告无条件投降。1945年9月7日太岳区我军主力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太岳纵队,任纵队司令员,率部参加上党战役。1945年10月17日根据晋冀鲁豫军区命令,太岳军区主力部队组编为第四纵队,任纵队司令员。
解放战争
1946年7月胡宗南部大举进犯晋南,率部歼敌第311旅并予敌第167旅以歼灭性打击。1946年9月在临汾、浮山间歼蒋军胡宗南部精锐部队。1946年11月月率部策应保卫延安,配合晋绥部队进军吕梁地区。
1947年7月23日毛泽东主席令刘邓野战军主力跃进大别山;陈赓兵团挺进豫陕鄂;华东野战军主力挺进陇海路,进至豫皖苏地区,陈赓为书记。1947年10月29日率部发起伏牛东麓战役,解放县城十座。豫陕鄂边区行政公署成立。
1948年3月14日率部协同华野一部解放古都洛阳。指挥所部及兄弟部队发起宛西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发起宛东战役,建立了豫陕鄂解放区。1948年11月7日率部参加淮海战役。
1949年2月14日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在漯河宣告成立。1949年4月21日率部在九江以东突破敌军江防,进入江西,福建。1949年5月22日指挥所部解放南昌。1949年10月指挥第4兵团协同15兵团解放广州;1949年11月至12月率部陈兵雷州半岛,截断敌人逃往海南岛退路;参加粤桂边大围歼战。
开国大将
1950年2月22日西南军区成立,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1950年3月任昆明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任云南省主席。1950年3月12日至4月7日指挥所部参加西昌战役,协同兄弟部队全歼西昌守敌。1950年9月16日边界战役开始。1950年10月12日边界战役结束。1950年11月1日陈赓率工作组回国,离开越人民军司令部。
1951年4月25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51年6月8日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1951年9月2日抵达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驻地在伊川西北的空寺洞)。9月15日随志愿军司令部迁往平壤以西的桧昌。
1952年6月13日奉令回国,离桧昌。当日途经平壤,会见了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首相金日成同志。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任委员会授予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1952年7月8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院长。1952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筹备委员会成立,兼任筹委会主任。
1953年9月1日军事工程学院开学,任院长兼政委、院党委书记。1954年9月参加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1954年10月31日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
1955年9月27日授予大将军衔。任第一届国防委员会委员。
1956年4月率军事代表团访问越南。1956年5月3日离河内回国。1956年9月出席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委员。
晚年生活
1957年5月1日国务院免除所任军事工程学院政治委员兼职,但仍任院长兼党委书记,直至逝世。1957年9月上旬参加军事代表团访问苏联。1957年12月19日突患心肌梗塞病。
1958年9月25日任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
1959年9月16日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副部长,9月26日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委员,10月国务院免去副总参谋长职务。
1961年2月由北京至上海疗养,住在华山路华东局招待所(原名“丁家花园”)。1961年3月7日带病开始撰写《作战经验总结》。原来计划共写6章:《序言》、《作战准备》、《进攻》、《防御》、《追击》、《转移》。但在序言部分完成后,心脏病发作。
1961年3月16日上午8时45分在上海病逝。
特此申明:
此文内容及图片都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5-4-4 03:23 , Processed in 0.03839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