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李兆麟
在东北14年艰苦抗日战争史上,记录着一个不朽的名字——李兆麟。他在这场民族战争中表现出的誓与侵略者血战到底的不屈不挠的革命斗争精神,深为后人所景仰。李兆麟,原名李超兰,化名张寿篯,1910年11月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县铧子乡小荣官屯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兆麟目睹了祖国山河破碎、同胞饱受欺凌,毅然走上革命道路。同年11月,他来到北平,经人介绍加入抗日救国会,并以华北大学学生的合法身份开展抗日宣传活动。1932年春节后,李兆麟根据组织的安排随同担任中共辽阳县委书记的冯基平返回东北,在辽阳一带组织抗日义勇军。李兆麟利用同乡同学的关系,冒着风险,把散在辽阳等地的山林队联合起来,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同时,在家乡还建立了农民抗日救国会。同年李兆麟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调往奉天特委担任军事委员兼青年士兵负责人。同年6月奉天特委被破坏后李兆麟来到哈尔滨。
1933年10月,李兆麟以满洲省委巡视员的身份根据省委指示来到珠河。在李兆麟和中共珠河县委协助下,珠河游击队正式宣告成立。李兆麟任游击队副队长,并化名张寿篯,与游击队长赵尚志一起领导游击队开展抗日武装斗争。1934年6月,游击队扩编为东北游击队哈东支队,李兆麟任政委。在赵尚志和李兆麟的指挥下,哈东支队取得了多次战斗的胜利,并使珠河根据地从珠河的三股流发展和扩大到宾县、双城、延寿、方正、五常等县的部分地区。1936年1月,李兆麟出席了北满部队领导人在汤原召开的扩大联席会议。会议决定成立东北民众抗日联合军总司令部,赵尚志为总司令,李兆麟任总政治部主任,他和他的战友们一道担负起建立和巩固汤旺河后方根据地的重任。1937年七七事变后,为配合全国抗战,牵制日军入关,抗联部队主动出击,使松花江下游两岸的抗日斗争更加活跃。日伪当局惊呼:“三江省已变为共党乐土”,于是敌人调集重兵对抗日联军进行疯狂的“围剿”和“讨伐”,为了粉碎敌人的“聚歼”计划,根据省委的决定,李兆麟率领部队向黑嫩平原远征。从1938年7月开始,抗联部队分三批踏上西征之路。此时正值冬季。一路上,他们冒着零下40多度的严寒,不断地冲破日伪军的围追堵截。最后李兆麟率领部队历尽艰辛,终于胜利到达了目的地。1939年4月,东北第三路军成立,李兆麟任总指挥。在此后的岁月里,他带领部队驰骋在黑嫩地区,给敌人以很大打击。
1941年6月以后,日军重兵进驻东北,抗日联军的处境异常艰难。根据指示,抗日联军主力转入苏联境内进行野营整训,并于1942年8月成立了抗联教导旅,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同年9月,中共东北党委员会组成,李兆麟任常委。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东北抗联配合苏军反攻东北。李兆麟带领一部分人员进入哈尔滨。他先后担任哈尔滨卫戍司令部副司令、中共松江地委书记、滨江省政府副省长等职。国民党接收哈尔滨后,李兆麟以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的身份积极宣传共产党的主张,利用一切场合开展党的活动。然而,这个同日本侵略者奋战了14年,没有牺牲在饥寒交迫的林海雪原,也没有牺牲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的民族英雄,却于1946年被国民党特务暗杀,时年36岁。为了纪念这位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人们将他安葬在松花江畔的一座公园里,碑上刻着“民族英雄李兆麟将军之墓”,以表达对他的敬仰和哀思。
特此申明:
此文内容及图片都来源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6:47 , Processed in 0.04216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