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人 文 民 俗 查看内容

江西金溪陆九渊家族:兄弟六人皆才俊 一门儒风传千年

2016-4-27 11:14| 发布者: 清风| 查看: 2742| 评论: 0|来自: 中央纪委

 

金溪陆氏家族

 

  金溪陆氏始祖为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陆德迁,五代末年为避战乱,他携家带小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迁至抚州金溪青田里(今江西省金溪县陆坊)。第五代陆贺(字道卿),通晓孔孟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还都成为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陆家又被敕封为“义门”,世称“陆氏义门”。

 

  陆九思,字子强,统管全家事务,后来他将丰富的治家经验总结成书,定名为《家问》,朱熹为之作跋,并给予很高评价。

 

  陆九叙,字子仪,擅理财,在村里开了一家药店,赚钱补贴家用。

 

  陆九皋,字子昭,是一位私塾先生,终生教学,人称“庸斋先生”,学问品德俱佳。陆九渊就是在这位三哥处接受启蒙教育的。

 

  陆九韶(1128-1205),字子美,号梭山居士,少研经史,文行俱优,博学多才,隐居不仕,曾讲学授理于家乡的梭山,人称梭山先生。治家严谨,以训戒之辞编为韵语,供家人谒祖先祠诵读。著有《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等。

 

  陆九龄(1132-1180),字子寿,学者称复斋先生。乾道五年(1169年)登进士第,授迪功郎、湖南桂阳军军学教授,后改授兴国军军学教授。淳熙七年(1180年)调任全州州学教授,未及任便英年早逝,享年49岁。陆九龄长期跟随父兄研讲理学,为学注重伦理道德的实践。朱熹赞其“德义风流夙所钦”,吕祖谦称赞他“所志者大,所据者实”。著有《复斋文集》。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心学”创始人。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位于江西省贵溪县),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中进士,调靖安主簿。绍熙二年(1191年),知荆门军,修郡城,稳边防,甚有政绩,卒于任上,谥文安。陆九渊为“心学”开山之祖,与朱熹双峰并峙,主张“心即理”,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陆坊

 

 

 

陆坊

 

  陆坊,又称陆氏义里,是一个古香古色的千年古村,距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城10公里,保留着古代建筑、遗址20余处。

 

  村中老屋、小巷、义井、石桥、门楼、祠堂等点缀其间,错落有致。同居巷、规行巷、矩步巷等十余条石板街巷纵横交错,古风犹存。两口古井,一曰老井,又叫八卦井,内有八卦图,是陆氏先人迁来时挖的,在同居巷口;一曰新井,又叫义井,在祠堂后面的大路边上,乃陆九渊兄弟为解行人口渴而专门挖掘的,其乐善好施可见一斑。大儒家庙内有著名学者宋濂题写的匾额“骊珠世家”,可谓珍品。义里门楼(象山门楼)上层书“敕旌”,中层书“义里”,下层正中横梁上书“宋陆儒门”。两侧柱子有四幅对联:一家兄弟学,千古圣贤心;同居十世儒门第,六相三贤理学家;宋来门第高山斗,代有人文冠古今;旭日祥光晖义里,宗风瑞气蔼儒门。这几幅对联,展示了陆氏家族的声名和影响。目前,村人皆陆姓,有500多户,2000多人。

 

陆氏家规

 

  金溪陆氏从始祖陆德迁迁至金溪,到南宋陆贺(陆九渊父),一直数代同堂,未分田亩,合灶吃饭,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大家遗风,被称为“青田河畔樵农客,云林山下宰相家”。

 

  陆贺父子进一步完善陆氏家规,使得“家道整肃,著闻州里”。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贺长子陆九思的《家问》,朱熹为之题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此外还有陆贺四子陆九韶制定的《家制》。

 

  《家问》现已佚失。《家制》原载《梭山日记》第八卷,后《五种遗规·训俗遗规》、《续修四库全书》等有所收录,包括《居家正本》上、下篇和《居家制用》上、下篇。在《居家正本》篇里,陆九韶主张居家必先正本,而其所谓“本”就是孝悌忠信、读书明理,而后方能为贤为智;在《居家制用》篇里,陆九韶根据《礼记·王制》篇所阐述的国家理财之法,指出家庭经济管理也必须贯彻“量入为出”的原则,并特地为家庭支出制定了详细的规划。

 

  陆氏治家有两大特点:一是“鼓磬聚合,为歌寓警”。陆九韶把训戒之词编为韵语,供家人谒祖先祠唱诵。《宋史·陆九韶传》记载:“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二是奉行“家国同构”理念,由家长一人主持家政,组织生产,众子弟轮流协助管家,余则各司其职,各有制度,使得陆家农、商、儒三业并进,成为金溪名门望族。

 

  ●视频脚本

 

陆氏义门传千古

 

   【诵读】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

 

  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金溪县位于赣东地区,是一个美丽的千年古县。

 

  在金溪县城东北10公里处,有个青翠的千年古村叫“陆坊”。这里阡陌旷远,香稻万顷,水曲山环,清趣可掬。

 

陆氏义门 名闻乡里

 

  陆坊,古称延福乡青田里。五代末年陆德迁为避战乱,携家带小从江苏宜兴县君阳山迁此。陆德迁是晚唐宰相陆希声之孙,他在此“买田治生,资高闾里”。到南宋陆贺,金溪陆氏已是第五代,虽为宰相世家,但一百多年无人入仕,而且田无几亩,家道中落。但陆家一直数代同堂,合灶吃饭,不分土地财产,保持着“诗礼簪缨”的名门风范。

 

  第五代陆贺,通晓孔孟之学,生有六子,九思、九叙、九皋、九韶、九龄和九渊,皆学识不凡、卓然有成,九韶、九龄、九渊三兄弟还都成为南宋著名学者,人称“金溪三陆”,这与陆氏一门治家严谨有着密切的关联,陆贺“采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整肃,著闻州里”。

 

  陆贺治家,奉行“家国同构”的理念,由家长一人主持家政,组织生产,众子弟轮流协助管家,余则各司其职,或管农田,或管租税,或管出纳,或管伙食,或管宾客,或管店铺,各有制度。

 

  江西省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吴定安:

 

  陆家农、商、儒三业并进,从此家道复兴,成为金溪名门望族。

 

 

 

陆坊村“义里”门楼

 

  南宋理宗淳佑二年(1242年),朝廷敕旌陆氏义门:

 

  “江西金溪青田陆氏,代有名儒,载诸典籍,聚食逾千指,合灶二百年,一门翕然,十世仁让。特加褒奖,光于闾里,以励风化。”

 

  中国古代,被敕封为“义门”是家族的最高荣誉。金溪陆氏成为中国家族史上礼义之家的一个典范。

 

正本修身 礼义为先

 

  这样一个“模范家族”,有着什么样的家规家训呢?

 

  陆氏一门家训先有陆贺的“采先儒之礼”,以礼治家;次有陆贺长子陆九思的《家问》,朱熹为之题跋云“《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还有陆贺四子陆九韶以孝悌忠信、读书明理为要的《家制》,最后形成“大纲四篇,小纪十八条”的陆氏家训体系。

 

  江西省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吴定安:

 

  大纲主要分为“正本”两篇,“制用”两篇。“正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端正人生价值观。“制用”说的是居家理财,要节制用度,量入为出,娓娓道来,感人至深。小纪十八条,后人又分为“宗规”十八条,“家法”十二条。“宗规”大意是尊祖睦族,修身齐家,淳厚风俗,禁绝邪教,保护环境。“家法”十二条则为犯禁的惩罚之法,这个各有规定。

 

  这些宗规家法,以礼义为核心,规范着陆氏后人的日常行为,塑造着陆氏子孙的精神风貌。正是在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规家训的熏陶下,陆氏一门培养出了众多人才,其中尤以南宋著名哲学家、“心学”开山之祖陆九渊最为有名。

 

  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象山先生教人“发明本心”,强调“义利之辨”,“吾心之良,吾所固有……害吾心者,何也?欲也”。后来他高扬人的主观能动性,主张“为人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心正则无不是福,心邪则无不是祸”,成为了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以天下为已任的理学家。象山先生在野,则一心办学;在官,则清廉贤明,在荆门知军任上,他言传身教,亲率全家大小、学生参加修筑城墙、修建官舍的义务劳动,学通天地而又脚踏实地地创下了光耀历史的“荆门八政”,成为当时地方长官“躬行正道”的榜样。

 

训戒之辞 为歌寓警

 

  陆氏家训可谓“本末具举,大小无遗”,但其最大的特色在于“鼓磬聚合,为歌寓警”。

 

 

 

陆氏宗祠

 

  《宋史》卷四百三十四《陆九韶传》记载:“九韶以训戒之辞为韵语,晨兴,家长率众子弟谒先祠毕,击鼓诵其辞,使列听之。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言之官府,摒之远方焉”。

 

  九韶训戒韵语,南宋抚州推官罗大经《鹤林玉露》和陆氏宗谱都有记载。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食后会茶,击磬三声,子弟一人唱云:“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

 

  要勤俭节约,不要懒惰,不要多贪酒肉享受;要敬畏天理天命,不要挖空心思去钻营;为人要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损性;处世要谦恭仁让,自我约束,不可放纵……

 

  九韶训戒语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脉相承,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古韵流芳 泽被后人

 

  金溪陆氏家族延绵迄今一千余年,传统文化美德在此生生不息。陆坊义里门楼两侧的“规行”、“矩步”门额可谓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它告诫族人必须始终以礼义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孝悌忠信,不可逾越。其门楼两边联云:“宋来门第高山斗,代有人文冠古今”。陆门忠君爱国,忠孝节义,忠诚正直之士代不乏人。如明代陆来宣,任庐江县令、道州知州,公明廉能,颂声载道;为民者恪守家训,如象山十九世孙,清代陆民重,一生正气,简易持身,惟好书史,饮食有节,好茶不酒,常言“酒肉贪多折人寿,吾正效学先祖也”;象山二十世孙陆坚鸿,究心学医,常召子孙诵读“梭山训戒歌”,县官赠以“克绍先哲”匾;象山二十二代裔孙陆如松,家贫,12岁即在铅山河口学生意,供一家之需,40岁须发皆白,书“勤、俭、忍、让、恕”五字于堂中,教育后辈;象山二十二代裔孙陆彩峰竭力农耕,家贫无粮时,借米供养堂上父母,而自己与妻子私下啜食秕糠以充饥

 

 

 

湖北荆门陆夫子祠

 

  陆氏家训影响深远。号称“理学名家”的抚州乐安流坑董德修,就是陆坊“槐堂诸儒”之一,族称“心斋先生”,他以开继象山之学为已任,确定了流坑董氏心学之文脉;鹰潭西源陆家是象山先生次子陆循之的后裔,继承了陆坊宗规家训;金溪疎口吴悌“学继象山”,采陆氏家训的精粹入疎口吴氏之宗谱,节义之士代不乏人;湖北荆门市“陆夫子祠”穿越八百年的风烟,至今仍受荆门人民的参拜。

 

  陆氏家训,修身齐家,古韵流芳,精神照人。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读先贤这些充满了中华文化基因的家训,似乎可以感受到先辈的鼻息体温,似乎当面聆听先辈的谆谆教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族是同根共源的组合,家族和谐了,有正能量了,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金溪陆氏家规摘编

 

读书明理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①。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②。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七年而后就其业。其秀异者,入大学而为士,教之德行。凡小学大学之所教,俱不在言语文字。故民皆有实行而无诈伪。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释】

 

  ①礼乐射御书数:古代所谓“六艺”,即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

 

  ②四民:古时指士、农、工、商四种行业之人。

 

  【译文】

 

  古时候小孩生下来八岁后,就进入小学,学习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算术。到十五岁时,就根据其才能选择士、农、工、商不同的出路。所以说做农民、工人、商贾的都应入小学,学习七年后各就其业。优秀的进大学学习成为学者,教他们进修德行。无论小学大学的教育,都不专注于教语言文字,而注重道德的培养,所以人们朴实而不诈伪。

 

  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悌忠信,所读须先六经①论孟,通晓大义,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②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次读史,以知历代兴衰。究观皇帝王霸与秦汉以来为国者,规模处置之方,功效逐日可见,惟患不为耳。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释】

 

  ①六经:六部儒家经典,即《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昆弟:意思同昆仲,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译文】

 

  我认为人要是真爱自己的孩子,就应当教给他们孝、悌、忠、信的德行,所读之书要先从“六经”、《论语》《孟子》开始,使之通晓大义,明白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的礼节,懂得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而以此来侍奉父母,团结兄弟,和睦族人,结交朋友,接洽邻里,使之在处理尊卑、上下关系时能够遵循礼义,不犯错误。其次,要读史书,从而明白历朝历代兴衰盛亡的规律。仔细研究观察历代帝王霸主与秦汉以来各国君王的治国安邦之略,学习的功效就会逐渐显现,只是担心他们不学习呀!

 

孝亲和睦

 

  至如奉亲最急也,啜菽饮水①尽其欢,斯之谓孝。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释】

 

  ①啜菽饮水:啜,吃;菽,豆类。饿了吃豆羹,渴了喝清水。形容生活清苦。

 

  【译文】

 

  奉养双亲是最重要的,即使吃豆羹喝清水,生活清苦,也要让他们精神上高兴,这就叫作孝。

 

  人孰不爱家、爱子孙、爱身,然不克明爱之之道,故终焉适以损之。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译文】

 

  人没有不爱家、不爱子孙、不爱自身的,但是如果不懂得如何爱,最终反而会带来损害。一个家庭,最可贵的是能够久远保持安宁和睦,而保持的方法在于孝悌谦逊。

 

仁义为本

 

  就使①遂志,临政不明仁义之道,亦何足为门户之光耶?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释】

 

  ①就使:即使,纵然。

 

  【译文】

 

  即便幸运中了科举做了官,但是治理政事不懂得仁义之道,又怎么能够光耀门楣呢?

 

  夫事有本末,智愚贤不肖者本,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此理之必然也。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智。贤智之人,众所尊仰,箪瓢为奉,陋巷为居,己固有以自乐,而人不敢以贫贱而轻之,岂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之?夫慕爵位,贪财利,则非贤非智。非贤非智之人,人所鄙贱。虽纡①青紫②、怀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晓义理。己无以自乐,而人亦莫不鄙贱之,岂非趋其末而本末俱废乎?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

 

  【注释】

 

  ①纡:系,结。

 

  ②青紫:古时公卿服饰。

 

  【译文】

 

  凡事都有本末之分,智慧还是愚痴、贤能还是不肖,这是为人的根本,而贫与富、贵与贱则是为人末端的事情。抓住了根本,自然就能得到枝末。如果一味追求枝末,就会本末都失掉,这是必然的道理。现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以仁义为做人之本,则将成为有贤德和智慧的人。而有贤德和智慧的人自然会受到众人的尊敬和敬仰。即使像颜回一样,箪食瓢饮,住在陋巷也能自得其乐,而别人也不敢因他贫穷和地位低下而轻视他。这难道不是得到了其根本而枝末也随之而得吗?如果仰慕爵位,贪图财利,就不会是有贤德和智慧的人。没有贤德和智慧的人,自然会被众人所鄙视。虽然穿着官服,怀藏金玉,但是心中未必明白义理,不仅自身不能得到真乐,人们也无不鄙视他,这难道不是追求枝末而本末都失去了吗?

 

 

 

后人为纪念陆九渊建立的仰山书院

 

量入为出

 

  凡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以为出。然后用度有准,丰俭得中。怨黩①不生,子孙可守。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释】

 

  ①怨黩:怨恨诽谤。

 

  【译文】

 

  凡是家里有田地的,收成足够养家的,也要量入为出。这样用度才会有准则,丰俭都合适,家人之间不会生怨气,子孙能够常守家业。

 

  今以田畴所收,除租税及种盖粪治之外,所有若干,以十分均之。留三分为水旱不测之备,一分为祭祀之用,六分为十二月之用。取一月合用之数,均为三十分,日用其一。可余而不可尽用,至七分为得中,不及五分为啬。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译文】

 

  现在以田地所收粮食,除去租税及种子、肥料所用之外,把剩下的平均分成十份。留三份作为水涝或干旱等灾害之时的备粮,一份作为祭祀之用,其余六份作为一年十二个月的正常食用。平时,按一个月所需粮食,大致分为三十份,每天食用一份。可以剩余但不可用完,以可用总量的七成为适,如所用不到该用的一半,则过于节省。

 

  愚今考古经国之制,为居家之法,随赀产①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是取中可久之制也。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释】

 

  ①赀产:财产。

 

  【译文】

 

  我现在参考古代治国的办法,制定居家的法规,根据家中财产的多少,制定家中开支用度的丰俭。应当使用万贯钱的,就用万贯钱,这不能说是奢侈;应当使用一百贯钱的,就用一百贯钱,这不能说是吝啬。这是用度取用适中,以保家道长久的方法啊。

 

助困扶弱

 

  又有余,则以周给邻族之贫弱者,贤士之困穷者,佃人之饥寒者,过往之无聊者①。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释】

 

  ①无聊者:指贫苦无依、四处流浪的人。

 

  【译文】

 

  如果还有剩余,那么可以用来周济给邻族贫困残弱的人、穷困的贤良之士、饥寒困顿的佃户或者贫苦无依的流浪人。

 

  夫丰余而不用者,疑若无害也。然己既丰余,则人望以周济,今乃恝然①,必失人之情。既失人情,则人不佑。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注释】

 

  ①恝然:冷漠,漠不关心的样子。

 

  【译文】

 

  那些富有而积财不用的,表面看起来似乎没什么害处。然而,你既然富有了,人们就会期望你能够周济他。现在如果漠不关心,必然会有失人情。如果失了人情,那么别人便不会再帮助于你。

 

清心俭素

 

  其有田少而用广者,但当清心俭素,经营足食之路。于接待宾客,吊丧问疾,时节馈送,聚会饮食之事,一切不讲。家居如此,方为称宜,而远吝侈之咎。

 

  ——摘自陆九韶《家制·居家制用篇》

 

  【译文】

 

  如果田地少而开销大,便应清心少欲、节俭朴素,设法经营,使得家中足以过上温饱的生活。至于平日招待宾客、吊丧问候、节日馈赠、聚会宴饮等就不要再讲究了。居家能够如此,才能称得上适宜,从而远离吝啬、奢侈等过错。

 

  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

 

  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

 

  ——摘自金溪陆氏家规训戒之辞

 

  【译文】

 

  贪图享受酒肉、大吃大喝会影响寿命,经营过分,精于算计有违天命。

 

  要用勤劳节俭来回应天理之道,不要胡思妄想损害为人的本心、真情。

 

  ●专家观点

 

宫哲兵:陆九渊对家训的传承与践行

 

  南宋时期,江西金溪县陆九渊的家庭,代有名儒,家庭和睦,人才辈出,财贸兴旺,被旌表为“义门”。陆氏家训也闻名古今,部分内容如下:

 

  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听,听,听!

 

  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在陆九渊的哲学思想和一生实践中可以看出不少陆氏家训的影子。

 

 

  宋明理学的天理是指自然法则与人伦纲常,这是孔子、孟子开创的儒家信仰与理想。天理的主要内容是“仁义礼智”的天人合一观。这一儒家信仰经过荀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程颐、程颢等儒家学者的道统,传到了朱熹、陆九渊等南宋理学家的心中。

 

  宋代理学家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陆九渊继承了天理的信仰,但反对消灭人欲,而主张调控人欲。春秋时告子说:“食色性也”。朱熹等大儒批判这些基本“人欲”,陆九渊则认为正常的食色之欲是合理的。

 

  但是人欲不能过度,比如家训中所言“酒肉贪多”,“经营太甚”的腐化行为,陆九渊是反对的。陆九渊死后,朱熹称“可惜死了告子”,可见陆九渊与朱熹的不同思路。

 

 

  有了天理信仰,就要有实现信仰的相应思想与勤劳的作为。陆氏家训指出:“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听,听,听,早猛省!”

 

  坚持仁义礼智与孝悌的思想,付出勤劳勤俭的作为,对于实现人的天理信仰是极为重要的。“妄思”是违反天理的错误思想,“懒惰”与“贪多”是违反天理的作为,走上这条危险道路的人要“早猛省”。

 

  陆九渊一生为实现信仰而勤劳工作。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教学,教人“发明本心”,强调“义利之辨”,他说:“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主张“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指出“为人当轩昂奋发,莫恁地沉埋在卑陋凡下处”,最终成为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以天下为己任的理学家。

 

  陆九渊晚年参政到荆门任知军,他言传身教,清廉贤明,曾亲领全家大小与学生参加修筑城墙与官舍的义务劳动,成为当时长官“勤政”的榜样。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宫哲兵)

 

许怀林:家规家训哺育“陆氏义门”

 

  南宋时期各地有不少获得朝廷旌表的“义门”世家,江州德安陈氏、抚州金溪陆氏、婺州浦江郑氏是其中的著名家族。他们都有家训族规,借以增强家族聚居凝聚力。古人创作的家训族规,是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我们后辈为人处世有教化意义。金溪陆氏“义门”以儒学传家,思想教化的内容和形式独特,很有研究和解读的必要。

 

  唐宋时代兴起的财产共有大家族,是在社会动乱的特定环境中出现。鉴于战乱流离,民众选择兄弟团聚的生活形式,骨肉亲戚自保,对抗盗寇侵扰。依靠小农业的耕作生产,大致上自给自足,度过岁月。兄弟子侄不分开,既有血缘亲情浓厚一面,又有日常争吵纠纷一面,故而待人接物、伦理道义的说教决不可少。家训族规应运而生。

 

  金溪陆氏的家世,陆九渊给五哥陆九龄写的《行状》中有记载:上溯第八代陆希声是唐昭宗宰相,希声的孙子陆德迁在五代末从江苏迁到金溪。陆德迁的第四子陆有程,是九渊的高祖,“博学,于书无所不观”。曾祖陆演,“能世其业”。父亲陆贺,“究心典籍,见于躬行,酌先儒冠、婚、丧、祭之礼行于家,家道之整,著闻州里。”可见金溪陆氏是官宦后裔,以儒学传家,在南宋初期,制定了家法,把大家族治理得很整肃。陆家这时开了药店,亦农亦商,由大儿子九思总管家务,老二九叙掌管药店,老三九皋为家塾教授,陆贺晚年安乐无忧。

 

  陆贺的家法在儿子手上进一步完善起来。陆九思写《家问》“训饬其子孙”,“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第四子陆九韶再次修订,写了《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强调居家必先“正本”,“本”就是“孝悌忠信”,“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明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制用”,指居家理财,“凡家有田畴足以赡给者,亦当量入以为出”,“随资产之多寡,制用度之丰俭。合用万钱者,用万钱,不谓之侈。合用百钱者,用百钱,不谓之吝。”既讲做人的道德要求,又遵循道义原则谈经费开支,思想说教和生活实际结合,虚实并举,这在古代家训中颇具特色,对后世有很大影响。乾隆年间的江西巡抚陈宏谋认为金溪陆氏是治家的一个榜样,把陆九韶的《家制·居家正本制用篇》收入自己编的《训俗遗规》,刊印流传。

 

  陆氏家法的全本原貌不见记载。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丙编》披露了部分内容:陆家“累世义居。一人最长者为家长,一家之事听命焉。逐年选差子弟分任家事,或主田畴,或主租税,或主出纳,或主厨爨,或主宾客。公堂之田仅足供一岁之食,家人计口打饭,自办蔬肉,不合食。私房婢仆,各自供给,许以米附炊。每清晓,附炊之米交至掌厨爨者,置历交收。饭熟,按历给散。……子弟有过,家长会众子弟责而训之。不改,则挞之。终不改,度不可容,则告于官,屏之远方。

 

  晨揖,击鼓三叠,子弟一人唱云:听听听,劳我以生天理定。若还懒惰必饥寒,莫到饥寒方怨命。虚空自有神明听。

 

  又唱云:听听听,衣食生身天付定。酒肉贪多折人寿,经营太甚违天命。定定定。

 

  又唱云:听听听,好将孝悌酬身命。更将勤俭答天心,莫把妄思损真性。定定定,早猛省。

 

  食后会茶,击磬三声,子弟一人唱云:凡闻声,须有省,照自心,察前境,若方驰骛速回光,悟得昨非由一顷,昔人五观一时领。”

 

  由此看出,陆家的规矩严格,管理井然有序,生活事务均按制度办理。

 

  训戒之辞更是富有特色,值得玩味。第一段,“劳我以生天理定”四句,告诫莫懒惰,若要温饱必须劳作,把勤劳的合理性提升为“天理”,否定饥寒为命中注定,有积极意义;第二段,“衣食生身天付定”三句,对贪酒肉、“经营太甚”的贪婪行为发出警告,有教育作用;第三段,“好将孝悌酬身命”三句,把孝悌、勤俭作为家族和睦团聚的要诀;最后一段,“凡闻声须有省”五句,是小结性的训诫。早猛省、照自心、悟得昨非由一顷,都是强调主观觉悟。

 

  传承儒学文化、笃行仁义道德的陆家子弟各有建树,尤其是陆九渊倡导“心学”思想,贡献尤大。他告诉学生说:“吾家合族而食,每轮差子弟掌库三年,某适当其职,所学大进,这方是‘执事敬’。” 把管理钱粮当作践行儒学道理来做,通过家务实践深化理论思考。他把深耕细作经验上升为理论认识,赋予普遍性意义,“论及士人专事速化不根之文”弊病问题,便取此为喻,“盖深耕易耨之法如此,凡事独不然乎!”

 

  陆九渊注重发扬主观能动性,反复强调做人志向要远大,常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与人同耳”;“教小儿,须发其自重之意”;“不可自暴、自弃、自屈”;“自立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言语”;“人不可以自弃,义不可以少忘”。他主张“明实理”的目的是“做实事”,“圣人教人只是就人日用处开端”。他赞扬金溪县城内出心力捐货财修街道的人,“此真为善为公,而出于其心之正者也。有是心者,岂得不翕然相应而助成之乎”。

 

  陆九渊在白鹿洞书院讲学,直率地辨析义利。他说:“今世以科举为时尚,士人汩没于此而不能自拔”,读圣贤之书,而“志之所向,则有与圣贤背而驰者矣。推而上之,则又惟官资崇卑,禄廪厚薄是计,岂能悉心力于国事民隐”!必须“专志乎义而日勉”,才能使平日之学不违背圣人,“由是而仕,必皆供其职,勤其事,心乎国,心乎民,而不为身计。”当时朱熹感到这些论说“切中学者隐微深痼之病”。

 

  陆九渊主张的修身要领,也体现在他自己身上。他任荆门军知军仅一年有余,竭尽心力做实事。他遵循道义,顺乎人情,创修城墙,革除商税征收之弊,解决军士饥寒之忧,年关以讲学代替打醮,宣传孝悌人伦,化解民事纠纷等等,大显躬行之效。

 

  金溪陆氏家训及其治家成效,是宝贵的精神遗产,在今天仍有紧切的借鉴意义。不论社会如何变化,经济技术发达到何等程度,教育后代、治理家庭、服务社会三者,始终是考验人生的大课题,恪守道义、奉行孝悌、报效国家,永远是需要继承并光大的优良传统。

 

(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许怀林)

 

 

 

仰山书院内景(陆九渊纪念馆)

 

吴定安:纯懿孝友 清白传家

 

  金溪陆氏家族自觉实践儒家伦理文化,形成一套以“家国同构”理念为基础的同居、共财、聚食的治家制度,受到朝廷旌表,封为“陆氏义门”。

 

  南宋学者包恢总结陆氏家风是“世世师圣人,人人知理义,纯懿孝友,清白传家”,“其治家之制,大纲有正本制用四编,小纪有家规18条,本末具举,大小无遗。且为歌寓警戒之机,三代威仪尽在于此。”直到清代,学者王谟还认为“青田(即陆氏)家道整肃,以礼治家,……凡圣贤之道最切于人伦日用处皆身体力行,自孝悌始,修身齐家,孝亲敬长,忠君信友,淳和门闾,……贵至将相而不骄,贫为匹夫而不谄。”

 

  当我们认真考察陆氏这些“大纲”“小纪”之后,也不得不深受感染,其说理之深刻,要求之具体,态度之慈蔼,用心之良苦,虽数百年之后,亦令人动容。其鲜明的特色我们且从如下两处观察,即可有所领悟和收益。

 

  一、在古代,科举制是士人出人头地、光宗耀祖的重要途径,人们趋之若鹜。而陆九韶《家制·居家正本篇》却教导子孙:“读书当教之以孝悌忠信,通晓大义……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但世人不知务此,惟教以科举之业,志在荐举登科,难莫难于此。”

 

  又说:“一家之事实在安宁和睦,其道在孝悌谦逊”,强调重仁义而轻名利,教诫子孙曰:“智者贤者必行孝悌、本仁义,如此则众所尊仰,虽箪瓢陋巷固以自乐,而人不敢以贫贱轻之;非贤非智者则慕爵位、贪财利,然心中未必通晓义理,虽衣青紫怀金玉,亦无以自乐,而人莫不鄙贱之。”

 

  此等教诲,娓娓而谈,入情入理,打动人心。大儒朱熹在为陆九渊大哥九思所著《家问》(也是一本家庭教育的书)作跋时说:“《家问》所以训饬其子孙者,不以不得科第为病,而深以不识礼义为忧。”陆家的这种见识,实质是不以社会地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寡论人,发自内心的教人崇德向善,是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充满社会正能量。同姓氏的另一名人陆游(略晚于陆九渊,南宋绍兴人,与九思之子陆焕之友善)有诗曰:“但使乡闾称善士,布衣未必愧公卿”,也就是这一精神的反映。

 

  二、历代文人学士对陆九韶的“为歌寓警”都颇为推崇,南宋庐陵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详为记载,明代浦江郑氏把这种家训形式继承下来,只是改用了更适合他们自己的歌词。金溪陆谱称此歌为《梭山公每日清晨警众歌》,歌词通俗浅白,易记易诵。它贴近生活,贴近人性,对最普通的民众传递了正确的行为规范和处世原则,根本精神是儒家理学进德修身的基本要义,是家规家法的精炼表述,都可具体做到。它教人一是不能懒惰,二是不能贪图酒肉享受,三是要有敬畏之心,心存孝悌,不要妄思损真性。应该说这都是做人的初心和底线。

 

(江西省金溪县文物管理所原所长 吴定安)

 

陆小春:知行合一  堂堂正正做人

 

  陆氏家规家训,维持了陆氏家族二百多年合灶吃饭,尤其是培育了“象山先生”陆九渊成为一代“心学”宗师。知行合一,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为人,在他身上得到了生动体现。

 

  象山先生一生致力于讲学育人,他指出“人不可不学,犹鱼之不可无水”,“学能变化气质”,但反对死读书,读死书,倡导悠游而学,“读书不必穷索,平易读之,识其可识者,久将自明,毋耻不知”,力倡“收拾精神,自作主宰”,提出了以德养学“尊德性”的育人途径。他强调读书不能以“得官”为目的,“程文之外,另有学问;科场之外,另有人生”。学习的动机要纯正,目的要高尚,否则,一个心术邪恶的人知识再广也做不好一个人。

 

  象山先生不仅言传,更重身教,他带领学生筚路蓝缕地创建了象山精舍,并常与学生一起游历山水。他认为“知”的目的在于“行”,知行要合一。“要常践道,践道则精明,一不践道,便不精明,便失之落节”。只有“行”,人的道德修养水平才能有所长进,良好的品质才能产生。

 

  象山先生一生的追求便是“堂堂正正做人”。他认为“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身立于其中,须大做一个人”。为人当改过迁善,“人皆可为尧舜”。于是,他说人要减欲,剥落洗心。“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欲去,则心自存矣!”他认为做人德性第一,“人不可无耻,人而无耻,果何为人哉?”象山先生为人极力倡导正能量。当时金溪县令苏郁发动县里大善人捐钱修路,他知道后大为赞赏,提笔写下“为善为公,心之正也,为恶为私,心之邪也,为善为公,则有和谐辑睦之风,是之谓福……”他大力倡导公利,反对私心,他在白鹿洞书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讲演,令听者当场涕流,朱熹听了也感觉汗出。

 

  象山先生一生为官时间不长,但就是在这短暂的为官生涯里,是他“知行合一,清清白白为官,堂堂正正为人”的生动诠释。公元1191年,象山先生就任荆门知军。正是在短短一年三个多月的荆门任上,象山先生呕心沥血,“严防务”“建保伍”“重法治”“除弊风”“罢三引”“蠲铜钱”“勤视农”“堵北泄”,形成了“政清弊绝,民风纯厚”的局面,累死在任上,创下了“荆门八政”的功绩,为世人钦佩。当时丞相周必大赞道“荆门之政,如古循吏,躬行之效至矣!”。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如今“规行”“矩步”匾额依旧镶嵌在那耸立的门楼上,告诫着陆氏后裔不忘“义门”的荣耀和责任。今天的陆坊,陆氏后裔在此繁衍生息,耕读传家,秉承着先祖的家规家训,知行合一,清清白白做事,堂堂正正做人。

 

(陆九渊第三十代裔孙 陆小春)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11-23 20:02 , Processed in 0.0424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