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人 文 家 风 查看内容

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2016-5-3 16:39| 发布者: 清风| 查看: 2390| 评论: 0


李光地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安溪人,清朝名臣、著名理学家。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内阁学士、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为官近五十年。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一生勤于钻研程朱理学,著述颇丰。13岁读遍儒家经典,19岁写《四书解》,20岁写《周易解》,24岁辑《历象要义》。除了儒家经传以外,他还兼通诸子百家、历数、兵法、水利、律吕、音韵等学术领域。康熙四十五年,李光地奉旨编修《朱子全书》《周易折中》,以及审定《诗》《书》《春秋》《律吕正义》等书。一生著作达43种之多。清道光年间,朝廷主持编修《榕村全集》时,其中有5种散佚,存世38种,共计175卷。

 

李光地故居

 

  李光地的故居位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福建省安溪县湖头镇,包括李光地旧、新衙及贤良祠(榕村书屋)等。

 

  旧衙位于湖头镇湖三村,整座建筑形似殿宇,纵深五进,两边护厝,斗拱、梁架、门窗上面雕有飞禽、走兽、花木、鱼虫、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正厅及廊宝墙上嵌有数十块大理石,镌刻着康熙赐给李光地的书文。厅堂悬挂着“谟明弼谐”等牌匾近10块,映射出故居主人不平凡的历史。

 

 

 

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

 

  新衙,又名昌佑堂,位于湖头镇湖二村,为五进大平屋,双护厝,有东西巷道,四周绕围墙,呈长方形,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东巷北端入口处还建接官亭和报房。大门一联:“相门知理学,府第传乾坤”,生动地再现了李光地一生的功业。新衙厅堂悬挂着康熙御书的“夙志澄清”“夹辅高风”等匾额,古风遗韵十足。

 

  贤良祠,原名榕村书屋,位于湖头镇湖四村,始建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李光地曾在此讲学。雍正十一年(1733年)为表彰李光地而改为今名。祠三进,占地约1000平方米。正堂宽深三间,厅堂内外环墙嵌大理石,镌刻康熙御书《太极图说》《巡子牙河建坝诗》等诗文。祠内有石构碑亭,立碑一方,镌刻雍正《谕祭文》,赞扬李光地“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祠前后有小桥流水,南面为临水轩、荷池,夏日荷塘月色,柳树千条,意境幽美。

 

李光地家训族规

 

  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李光地《家训·谕儿》

 

  在《家训·谕儿》中,李光地劝诫后代读书不能局限于看,应多动手写才能铭记于心。而在《诫家后文》中,则先陈述先祖“起家艰难”的创业事迹和谨慎处世、勤俭持家、急公尚义的优美门风,以此教诲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千万不能骄纵傲慢,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这样才能继承祖业,不辱先辈。

 

  除了家训族规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李光地以“公约”的形式遏制不良社会风气,不仅对族人是一种约束,对当地安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一种促进。

 

  ●视频脚本

 

福建安溪李光地:家传一首冰壶赋 庭茁千寻玉树枝

 

  鼓声朗朗,响声阵阵。每年农历五月廿八及九月初六,福建泉州安溪湖头镇李光地故居——新衙里都会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前一个日子是李光地的忌日,后一个日子是他的诞辰。每到这两天,来自各地的李光地后裔齐聚一堂,缅怀先人。

 

   李光地第十一世后裔 李金德:

 

  我家老祖宗文贞公(李光地)是清朝康熙年间的内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一生廉洁奉公、爱国爱民。我们希望把他的思想和精神传承下来,所以每年在他的诞辰和忌日,我们都会举行纪念活动,特别是逢五周年或逢十周年时,会更加隆重,由辈分高的族人主持,大家依次排成队伍,齐声诵读文贞公留下来的家训《诫家后文》。

 

三受御匾 “一代完人”

 

  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厚庵,清朝理学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中进士,历任翰林编修、直隶巡抚、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一生清正有为,康熙评价他“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李光地故居内“夙志澄清”匾额

 

  康熙四十年(1701年),担任直隶巡抚的李光地受命治理永定河。他动员民众,仅用40天,就在郭家务至柳岔口筑堤、开河200里,使“沿河田畴固出,二麦丰收”。康熙亲临视察,喜曰:“用一清正抚臣,便岁丰民乐。”为表彰其治河功绩,康熙御书“夙志澄清”匾额赠之。12年后,康熙再赐其“夹辅高风”御匾,“夹辅”意即左右辅佐。两年后,康熙在热河又赐其“谟明弼谐”御匾,以褒扬他“计谟明智,抉弼和谐”。李光地去世后,雍正为其刻了一个谕祭碑,在祭文里赞扬他“学问优长”“一代之完人”。

 

家训族规 正己谕后

 

  李光地官位虽高,但他一辈子皓首穷经,始终没有放弃对学问的追求。他尤其钟爱理学,曾竭力向朝廷推荐朱子学,对理学修身齐家之道十分推崇。

 

  在湖头镇李光地故居前,立有一座动物雕像,名为犭贪,犭贪生性贪婪。这只犭贪的首部与身体最初是断开的,李光地把断首的犭贪放在门口,用以告诫后裔:为官若贪,便会“掉脑袋”、“身首分离”。在李光地故居新衙大厝的厅堂里,4幅李光地的亲笔诗作高高悬挂,其中一首这样写道:“家传一首冰壶赋,庭茁千寻玉树枝。” 这是李光地一生清廉为官、勤政爱民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激励着后人要像他一样,心如明镜、志向高远、奋力拼搏,为国家多做贡献。

 

  李光地深知一个人的成长成才与家族教育密不可分,晚年更亲自拟定家训族规,包括《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等。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这句题于李光地故居新衙第四进墙上的《家训·谕儿》,劝诫后人读书不能局限于看与说,应该多动手写才能将知识铭记于心。而《家训·谕儿》右侧的《诫家后文》则诉说着先祖“起家艰难”,勤俭持家,谨慎处世,急公尚义的家世旧事,以此告知子孙后代,幸福来之不易,应当珍惜与感恩。“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之极,存乎其人”,这句则旨在告诉后代,家族的兴衰存亡都取决于自己,切勿贪图享乐、为所欲为。“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藉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此条家训严厉告诫后代子孙应守正笃行,不能借着他的名义仗势欺人、为非作歹,要维护国家法律的权威,遵纪守法。

 

  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75岁高龄的李光地回到家乡,发现本族子弟中有人不安分守己,甚至染上赌博、偷盗、械斗等不良习气。为了消除陋习、管束族人,李光地亲自订立族规《本族公约》。公约言辞恳切,“吾闻之教人以善之谓忠,爱人以德之谓君子,况乎一家之亲,岂可自蹈姑息,纳之于不义之域”,又严厉申明,从今往后,有违反族规的,他决不徇私庇护,必定会联合其他族人按照规定惩处。

 

  除了家训族规之外,李光地还订立村规民约,包括《同里公约》《丁酉还朝临行公约》等,明确指出盗窃、奸淫、赌博、盗耕牛私宰和放火焚山,都是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安定的大事,告诫乡人不能触犯,违者将送到官府按律严办。

 

惠泽后世 家训流芳

 

  李光地以身作则,凭借家训族规、村规民约,不仅约束了族人,改善了乡里的社会习气,还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影响。根据李光地的建议,泉州知府刘侃知、安溪知县曾之传设立府学,建造朱子祠,教化民众,提高文化素质,革新了当地民俗。据记载,明清时期,湖头古镇曾出现“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科举盛况,先后出现了1位宰相、4位总兵、99位举人,入仕100多人。

 

 

 

李光地故居庭院内景

 

  李光地后人繁衍至今已有15代左右,大部分集中在湖头镇,他们秉承家训族规,努力在各行各业取得新的成就。

 

  李光地第十二世后裔 李瑞荣:

 

  从文贞公(李光地)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比如对待家庭要明事理,讲究敦睦;对待事业要有责任心,敢于担当。无论在哪,从事什么职业,我们都始终以文贞公为榜样,端正自己的言行。

 

  【童声诵读】收敛约束,和顺谦卑,侮老犯上,谓之鸱鴞;贪利夺食,谓之虎狼 ……

 

  书声琅琅,清脆悦耳,先辈的教诲犹在耳边。历经300多年的传承,李光地的家训族规始终被李氏后人铭记于心,并且演变成一种精神文化,影响着当地人们的一言一行,彰显着家训族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长久魅力。

 

  ●李光地家训族规摘编

 

勤读多记

 

  “口不绝吟于六艺①之文,手不停披②于百家之篇;纪事者③必提其要,纂言者④必钩其玄⑤。贪多务⑥得,细大不捐⑦,焚膏油以继晷⑧,恒兀兀⑨以穷年。”此文公⑩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

 

  【注释】

 

  ①六艺: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汉以后常指儒家的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②披:翻阅。

 

  ③纪事者:纪事,同记事。指史书类典籍。

 

  ④纂言者:纂言,纂集言辞。指言论集、理论著作。

 

  ⑤钩玄:探索精微。

 

  ⑥务:必须。

 

  ⑦捐:舍弃。

 

  ⑧继晷:夜以继日。

 

  ⑨兀兀:勤勉不止的样子。

 

  ⑩文公:指韩愈。上述引文为他《进学解》中的一段文字。

 

  【译文】

 

  “口不断地吟诵《诗》、《书》、《礼》、《易》、《乐》、《春秋》中的篇章,手不断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管是大部头著作,还是小册子,都决不放过。夜以继日,燃烛苦读。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地读书学习。”在这里,韩文公(韩愈)说的是自己如何读书、学习的情形,而其中的要点和诀窍却在“纪事”、“纂言”这两句里面。

 

  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①一次之功多也。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②,则浚③心愈深,着心愈牢矣。

 

  ——摘自李光地《家训·谕儿》

 

  【注释】

 

  ①钞撮:钞,同抄;撮,摘取。指抄录摘取。

 

  ②辨论:辨析论证。

 

  ③浚:深入。

 

  【译文】

 

  大凡读书,看过或诵读过,都不如读书时动手更有其效。这是因为,动手之时势必动脑筋。看过或诵读过二十遍,还不如抄录摘取一次来得有用。况且,你要总结掌握其纲要,那你的阅读就不能不详尽广泛;你要探索书中的精微,那你的思考就不能不深入。倘若你在此过程中还能研究、考查其中的相同或差异之处,分析有关问题的是非,同时把自己有疑惑之处记下来,顺便加以辨析、论证。那么,你越深入思考、钻研,你记得就越牢固。

 

感念祖德

 

  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艰难。遂辍学营生以养亲,溪谷林麓之间,颠沛万状。至状岁渐赢。然自五十以前,率百里徒步不肩舆。尝曰:非力不能乘,念亲苦也。伤以贫失学,课子孙为学敦甚。期望之殷,每形忧叹。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以前我们先祖念次公(李光地祖父李先春),白手起家,非常艰辛。后来停了学业,做生意创业来奉养父母亲人,在溪谷山林间流离失所,生活艰难。到了壮年家业逐渐丰盈。然而他五十岁以前,常常百里路程都是自己走路,从不坐轿。他曾说:“这不是没有能力乘轿,而是感念亲人的辛苦。”惋惜自己因贫穷丧失读书的机会,就严格督促子孙读书。殷切期望后代成才,常常忧虑叹息。

 

  尊师笃旧,乐善分灾,此吾祖所以崛起中微,而翼我后裔者也。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尊敬师长,厚待故友,乐做善事,分担别人的困苦,这是我们祖宗从家道衰微中崛起并福泽到子孙后代的原因啊。

 

 

 

李光地著作《榕村全集》

 

谦恭守业

 

  尔等生晚,皆在此三十年前后耳。身不预忧艰之事,耳目不接贵强桀大①倨侮侵凌之状,渐习矣惰。

 

  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劳而兴,则将来亦必以乖睽放纵而败。吾生七十年间,所阅乡邦旧家、朝著显籍者多矣!荣华枯陨,曾不须臾。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注释】

 

  ①贵强桀大:位尊势大者,贵族、豪强之类。

 

  【译文】

 

  你们出生比较晚,都是在这三十年前后,没有亲身经历过艰难困苦,没有见过豪强贵族傲慢欺凌人的样子,渐渐地就容易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先辈因孝顺友爱、辛勤劳作得以振兴家族,将来子孙如果悖逆纷争、放纵懒惰,家族必然衰败。我活了70多岁,看过的名门世族和官宦之家很多,然而他们兴衰存亡,不过瞬间的事。

 

  譬诸花木,不冲寒犯,则其根可护;譬诸炉炎,不当风扬之,则火可缩。收敛约束,和顺谦卑,此所以护其根而缩其焰。况乎唯桑与梓,古人必恭,巷路乡邻,孰非亲串?侮老犯上,谓之鸱鴞①;贪利夺食,谓之虎狼。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注释】

 

  ①鸱鴞:猫头鹰一类的鸟,喻指邪恶之人。

 

  【译文】

 

  如果花草树木,没有正冲严寒,它的根就能得以保护;如果炉火,不正对着风向,火焰就能收缩而不被吹灭。低调一些,约束自己,温顺谦卑,这是能够保护他们的根部、收缩火焰不被吹灭的原因。何况家乡邻里,古人都是恭敬有加;街头巷尾的邻居,谁不是关系亲密的人呢?欺负老人长辈,可以说是像猫头鹰那样的邪恶之人;贪财夺利,跟狼虎一样的凶恶猛兽有什么分别。

 

警诫妄为

 

  吾等老成尚在,决不尔容,况乎不类子弟,每借吾形似以犯法理,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

 

  ——摘自李光地《诫家后文》

 

  【译文】

 

  我们这些成熟稳重的老人还在,就决不能姑息纵容子孙。何况那些不肖子弟,常常打着我的名号来为非作歹、触犯法律。你不为我顾惜名声节操,我难道还为你爱惜性命?国家有严格的法律,也一定不能宽恕你。

 

淳化乡风

 

  赌博废业启争,乃盗贼之源,乡里此风尤盛。以后须严察严拿,送官按律究治。

 

  ——摘自李光地《同里公约》

 

  【译文】

 

  赌博会荒废职业、开启争端,是盗贼兴起的源头,现在乡里面这种风气日盛。以后必须严格查办,送到官府按照国家法律惩治。

 

  约正①须置功过簿一册,写前后所立规条于前,而每年分作四季,记乡里犯规经送官及约中惩责者,于后务开明籍贯姓名,并同何事故,以备日后稽考,或能改行,或无悛心,俱无遁情也。

 

  ——摘自李光地《丁酉还朝临行公约》

 

  【注释】

 

  ①约正:旧时地方基层组织的头目,相当于乡长、村长。

 

  【译文】

 

  乡长应该要有一本功过簿,把前面订立的乡规民约写在册子前面,按照一年四季来记录乡里面那些触犯法条送官府究治和违反乡约受到惩罚的人,在册子后面注明籍贯姓名和所犯何事,供日后观察考核,这样,那些能改正自己行为的人,或没有悔过之意的人,都能在册子一一呈现,没有隐藏。

 

  ●专家观点

 

张侃: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李光地是康熙年间的名臣、理学家,他不仅一生为官有为,也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有着自己的治家方法和治家心得,并且以家训族规的形式传之后人。这些家训族规如《家训·谕儿》、《诫家后文》、《同族公约》等,已成为李氏族众恪守的基本准则,是家族长盛不衰的法宝,也是中华传统家训的典范。大略而言,其内涵有三个层次:

 

  第一,李光地遵从“格物致知”的学习原则,教导子弟从善读圣贤书开始学习做人。他在《家训·谕儿》中说得很清楚,读书不是为了追求名利,读圣贤之书的根本目的在于修养性情、完善人格。读书成效与读书得法与否息息相关,李光地教育子孙读书时要抄录,要牢记于心,要反复思考,要仔细辨析。只有这样,才能把书中真谛与道理转化为做人做事方式,才可能知行合一,学有所成。

 

  第二,李光地结合李氏家史,并对比其他家庭,从最能直接感受的事说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诲子弟理解家族兴荣与衰亡的辩证关系。李光地深知,李氏在清初的兴旺来之不易,是几辈先人长期积善的结果,可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但他也知道,成易守难,如果子弟得意忘形,很快会应验“积恶之家,必有余殃”。李光地写下《诫家后文》的目的就是把这段历史说清楚,让家中子弟记住家史,守住家业。

 

  第三,到李光地那一代,李氏家族已枝叶茂盛,人口众多。随着李光地官位不断升迁,部分族中子弟甚至开始打着他的旗号骄横乡里、胡作非为。李光地及时察觉到这一苗头,在《诫家后文》和《本族公约》中,他都强调李氏族人决不能以强凌弱,而应收敛约束、谦恭和顺,要关心乡里,成为地方典范,发挥引导作用。对于那些屡教不改、打着他的名号违法犯罪的不肖子弟,李光地发出严厉警告:“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一旦族人犯法,他决不会庇护说情,而是送去官府,按照法律严格惩治。

 

  李光地的这套家训由小而大,从个人读书到修身齐家,从道德修养到遵纪守法,均一一交代,对当下有良好的借鉴作用。(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张侃)

 

苏黎明:精准深切的人生训导

 

  李光地深谙家国兴衰之道,高度重视子孙后代教育,亲撰的家规家训,作为对子孙的劝诫与约束,既颇有针对性,更明示为人处世价值理念,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读书务必讲究方法

 

  书是一定要读的,李光地深知读书的重要性。问题在于,书该怎么读,子弟并非皆懂要领。李光地的《家训·谕儿》主要围绕这个问题,教诲子弟,读书务必讲求方法,不能只停留于泛泛阅读,更要动手。因为,动手时势必要动脑,而动脑则是读书的关键。通过动手抄录,探索书中精微,就不能不思考。有思考,就能发现差异,发现问题,进而辨析论证。愈深入思考钻研,就愈能学得深,记得牢,效果就愈好。在李光地看来,这是先儒先贤的治学方法。实际上,这也是他自己的治学经验。

 

做人务必勤俭本分

 

  针对某些家族子弟,没有经历艰难困苦,长期安稳生活,养成某种惰性,沾染某些不良习气,李光地深感忧虑。因此,他的《诫家后文》,不厌其烦地叙述先祖如何艰难创业,以及各种美德,以此训示子孙。他告诫子孙,安稳生活来之不易,须时时感念先辈创业艰辛,珍惜眼下日子。先辈创业,主要靠勤与俭。这种精神与传统,务必保持和发扬,自省自励、克勤克俭。如此,才能保持家族兴盛。先辈美德包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敬师长、诚实厚道、乐做善事等,这些都是做人本分,必须恪守。

 

  李光地的家规家训,既有治学的精辟见解,亦蕴含中华民族许多传统美德。它训示的是家族子弟,实际上也普遍适用于世人。不仅在当时是喻世警世的至理名言,即使在今天仍有重要教育意义。(泉州师范学院教授、图书馆馆长 苏黎明)

 

 

 

李光地讲学处——贤良祠(榕村书屋)

 

李天锡:读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

 

  李光地在近50年的宦海生涯中,对于子女成长与家族问题深有体会。于是,晚年亲自拟订了家训、族规,有《家训·谕儿》、《诫家后文》、《本族公约》、《同里公约》等。其中关于读书和持家的两个部分,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纪事、纂言”,认真读书。李光地在《家训·谕儿》中引录韩愈《讲学解》中的一段话后,指出:“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此即指韩愈所云“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接着,他又分析:“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即是说,读书不要局限于阅与读,而应该动手写才能铭记于心,即上文所言“提其要”、“钩其玄”,也即探索精微。这与鲁迅提倡“心到、口到、眼到、手到、脑到”的读书方法不谋而合。李光地应该就是这样读书的,才能够有丰富的知识,渊博的学问,才能有《榕村全集》等著作传世。

 

  修身持家,戒除弊端。在《诫家后文》中,李光地通过回忆家族的发展情况,告知后辈要懂得先祖“起家艰难”,幸福来之不易。他写道:“夫世无百年全盛之家,人无数十年平夷之运,兴衰激极,存乎其人。”强调人在家族发展过程中的作用:人可以兴家也可以败家。他告诉子孙:“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劳而兴,则将来亦必以乖睽放纵而败。”要求他们要“收敛约束,和顺谦卑”,不可“侮老犯上”、“贪利夺食”,强调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对于个别“不类子弟”因自己在朝为官而“以犯法理”者,李光地说:“尔不为吾顾名节,吾岂为尔爱性命。国宪有严,亦必不尔宽也。”在此,他不因族亲而偏袒,强调了法律的尊严与法制的作用,确实难能可贵!(华侨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李天锡)

 

李瑞荣:恪守家训 传承清白家风

 

  在我们老祖宗文贞公(李光地)身上,我们学到了很多。如“收敛约束,和顺谦卑”“尊师笃旧,乐善分灾”等。他教导我们子孙后代要自省自励、安分知足、节俭持家、友爱兄长、孝顺父母;要谨慎处世、淡泊名利,不能见利忘义,好逸恶劳,更不能仗势欺人,败坏门风。文贞公在家训中警诫我们,如果是这样,那么跟虎狼有什么区别呢?

 

  家训中的语言质朴而恳切,没有距离感,每次重温,都仿佛在亲耳聆听老祖宗的教诲。同时这些家训又凝结了老祖宗一生的智慧,为我们指明了修身齐家、为人处世的伦理道德,对我们影响非常深远,我们会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端正自己的言行,传承清白家风。(李光地第十二世孙 李瑞荣)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11-23 13:27 , Processed in 0.04012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