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兴何氏 泰兴何氏,始自南宋初年。何氏先祖孔庭公为避战乱,率全家迁居泰兴黄桥,以耕读为业,以儒学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家族逐渐兴旺发达。明清两朝,泰兴何氏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簪缨接踵,在泰兴地区为鼎族之家,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清朝宰相张玉书题泰兴何氏为“江左甲族”。家族代表人物有: 何济(1373-1451),字伯舟,号体素。他自幼聪敏,喜读书,常把劝人为善、有益道德修养的话,摘抄授人,身体力行,散德乡里,颇受乡里人敬重。他认为一个人独善其身还不够,因而制定了《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泰兴何氏能够成为一方鼎族,何济是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角色。 何棐(1464-1541),字辅之,号笃斋。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中举,明弘治壬戍(1502)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中获得第十名,殿试为三甲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其人忠义果敢,御赐玺书、白金、紵丝褒奖,并晋升南京太仆寺少卿,诰封中宪大夫。因平生“政绩卓著,行谊可范”,敕建四牌坊予以旌表。 何南金(1561-1609),字许卿,号丽泉。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进士,后任福建莆田知县。何南金为官时间虽然不长,但政绩斐然,爱戴百姓形象深入人心。其逝世噩耗传出时,莆田人街头巷尾哭声一片,其遗爱莆田之深可见一斑。 江苏泰兴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 何氏宗祠位于黄桥镇珠巷街124号,始建于明代,改建于清初,有“江北第一祠”之称。整体建筑由门厅、门堂、仪门、议事厅(何氏宗祠大厅)、振裔楼等几个部分组成。其中祠内建筑50余间,其主体建筑(大厅)和东厢楼由何棐的府第改建而成,均为明代所建,虽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岿然屹立。 何氏宗祠除其本身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外,还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家族文化和家族精神。祠堂内收集有4块康熙朝匾额,何氏七世祖于明正统年间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清光绪版《何氏家乘》,清线装书籍若干,清宰相刘墉书法竹刻,景德镇瓷画珍品,碑文石刻,红木家具等等。 《何氏家范》 《何氏家范》又名《何氏家范条件十则》,共1352字,由泰兴何氏七世祖何济制定。 家范包括孝父母、友兄弟、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等十条。内容涵盖修身、齐家、治学等各个方面,强调“奉养父母,纵使家贫,当以色养”,“无论宗党姻友,当以厚道自处”,而读书要以“勤苦为本”,将传统的忠、信、孝、悌、礼、仪、廉、耻具体化,要求仁德立身、礼义持家,规矩做人、依范行事,从而给每个族人划定了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严明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何氏家范》让何氏家族的蓬勃生命拥有了更全面的营养。何济的后世子孙大都能知书达理,严于律己。而每当何氏家族的才俊们为仕为官的时候,“家范”便会显示出“抵千金”的正义、道德和情感力量。 ● 视频脚本 何氏宗祠门厅 江苏泰兴何氏:仁德立身 礼义持家 苏中重镇泰兴黄桥,深巷老街古刹,小桥流水人家。人称苏中双桥的“文明桥”“致富桥”,历经风雨,风景依旧。 当年,倡议建造文明桥的主要人物,乃是来自黄桥镇望族何氏家族的何璠。他不辞劳苦,慷慨解囊,费心谋划数载,终于建成文明桥。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 何锋: 当初由于河流给两岸人民的生活带来不便,我们的先祖何璠出资建造了文明桥,后来由于水流湍急,在清朝末年被冲塌。民国初期,重新建造了文明桥。 何璠造桥的义举很有些象征意义。何氏家族就如同古镇上的一座桥,传承历史文化,传递道德力量,连接家园的昔日光荣和未来辉煌。 泰兴何氏,始自南宋初年。何氏先祖孔庭公为避战乱,率全家迁居泰兴黄桥。以耕读为业,以儒学传家,行善积德,睦邻孝悌,从而成为泰兴之望族。 这座何氏宗祠,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岿然屹立。当我们用心灵仰视雕梁,以目光抚摸巨柱,依稀可以看到一个家族的风骨和背影。 除了祠堂,何氏家族的文化遗存还有记述家族繁衍生息历史,记录先祖治家体会的何氏家乘;寓意清正廉洁,崇尚正直人生的族树青桐(梧桐)。 然而,最能体现家族品格,展示何氏家族心灵追求和人格魅力的是何氏家范十条:孝父母;友兄弟;谨夫妇;叙长幼;敦善行;训读书;奖行谊;崇节俭;安生理;重茔祭。 十条家范将传统的忠、信、孝、悌、礼、仪、廉、耻具体化,要求每个族人循规做人,依范行事。 全国十佳人民调解员、黄桥司法所原所长 万红: 这十条家范,属于何氏家族,更属于泰兴黄桥。平时我在调解地方矛盾纠纷的过程中,经常用十条家范的精神来处理各种矛盾,化解各种纠纷,把何氏家范作为正能量,向社会各个方面传播。 制定十条家范的七世祖何济(1373-1451),是何氏家族文化的核心人物。他自幼喜读诗书,常常抄录有关道德修养的名篇诤言,给乡邻宣讲;同时自己身体力行,“闻人丧事不举,则助之;见人婚礼不备,则周之。”乐施之心,尚友之义,很受乡人敬重。明正统年间,泰兴先涝后旱,灾民流离失所,何济慨然捐出家中所余的1200石粮食,又动员子侄捐出800石,救灾济民。 何济是家族中少有的思想家。他认为一个人独善其身还不够,有必要定一个家规条律,以规范后世的道德行为,因而制定了《何氏家范条件十则》。一个家道鼎盛的家族,如此注重自我人格的修养,内中既有居安思危的高瞻远瞩,也有传道授德的深思熟虑。 这十条,让何氏家族的蓬勃生命拥有了更全面的营养,家族风华呈现出更优秀的表现。在何济的后世子孙中,大都能知书达理,严于律己,为民则勤勉劳作,洁身自好,为官则清廉自律,造福一方。 何氏宗祠议事厅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小元: 何氏家范传承数百年,推崇忠孝节义,教导礼仪廉耻,形成了一个世代相传的家族文化,为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何济的曾孙何棐,为明弘治年间进士,官至明太仆寺少卿。在任上,他订立乡规民约,以正风习,崇儒重教,兴办学校。把何氏家范的精神贯穿于从政为民的过程,深受百姓拥戴。 在何氏家范的熏陶下,何氏家族在明清年间,人才辈出,声誉远播。先后出现4进士,10举人,32贡生,300多秀才。其中,12人为大夫、骑尉,2人至三品。乡人赞誉“头顶‘何’字值千金”。 何氏家族深知,不是一个“何”字值千金,而是十条何氏家范值千金。家范应该就是永远的家书。每当何氏家族的才俊们为仕为官的时候,“家范”便会显示出“家书抵千金”的正义、道德和情感力量。何棐进京为官时,掌握朝廷重权的宦官刘瑾,让人暗示他去刘府拜谒。何棐坚持不往,并慨言道:“国家以贤能选拔人才,我不敢以他道而求之。”文林郎何岷,广平知府何棠,兵部主事何璇等皆以为官清廉而受到百姓广泛赞扬。 值得一提的是,在何氏家范的传承过程中,家族的贤内助们,拥“范”守“范”做模范,传为佳话美谈。何济的母亲大德大义。有人来卖祖产,她支持丈夫以双倍的银钱购买。她认为人不到特别困难之际,不会变卖祖产。 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小元: 何济的夫人生而贞淑,长而孝敬,老而勤俭持家,大灾之年,支持丈夫捐粮赈灾,被人们誉为“乡中之冠”。何棐的继母陈氏视何棐如亲生,爱之有嘉,严之有方,训之有理,被朝廷誉为“太安人”。 大灾之年,支持丈夫捐粮救灾,受到封赠的贤内助,在何氏家谱上记载有19位之多。 黄桥镇居民 刘鹏凯: 我母亲姓何,受何氏家范的积极影响,她对读书的效果坚信不疑,在家庭相当困难的情况下,母亲依然节衣缩食,支持我们兄弟读书。 人间正道是沧桑。何氏家范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一个家族,而成为千年古镇黄桥的精神财富。千家百姓以何氏家族为楷模,用何氏家范引领人生。一个家族的治家理念、生存智慧,启迪了寻常百姓家。古镇黄桥先后走出了一代代栋梁之材。他们中有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集剧作家、文学家、物理学家为一身的丁西林先生…… 而今的何氏宗祠已成为人们缅怀何氏先人业绩,温习何氏家范的课堂。有意思的是,1940年,新四军在苏北打响了赫赫有名的黄桥决战。战斗激烈之时,黄桥百姓家家户户做烧饼,支援新四军。何氏宗祠当时便是军粮的集聚场所。今天,当人们置身于这座古老建筑,历史的鼓角之声,胸中鼓荡;古镇的文化芬芳,弥漫心田。 岁月长河之上,文明桥是传统的风景,也是时代的风景。古镇行走在桥上,年青在桥上。 黄桥古镇镇门楼 泰兴何氏宗亲会会长 何希平: 我们何氏家训,不但现在要谨记,未来也要不断地传承下去,警示我们的后人该如何做事做人。泰兴黄桥人可何,家族兴盛甲江左。 【童谣】起: 泰兴黄桥人可何, 家族兴盛甲江左。 进士举人十几个, 贡生秀才三百多。 为何代代出人才, 家范十条把好舵。 地方百姓皆效尤, 黄桥民风树楷模……
● 《何氏家范》摘编 孝父母 父母之恩,如天高地厚,最难图报。吾族为子者,只是尽其心力所当为,如饮食衣服之类,虽是孝之疏节①,宜极力营办,以奉养父母。纵使家贫,当以色养②,不可便生怨怼③。冬温夏清,昏定晨省④,礼不可缺。不幸父母有过,必下气怡色,柔声以谏,委曲婉转⑤,以待其听。或遇疾病,必奉侍汤药,不离左右。然孝心易衰,于妻子必须朝夕省谕,教以事⑥舅姑之礼,方是一家孝顺,此为子者不可不知。 ——摘自《何氏家范》 【注释】 ①疏节:简略的礼节。 ②色养:以愉悦的脸色尽奉养之道。 ③怨怼:怨恨。 ④昏定晨省:旧时子女侍奉父母的日常礼节。指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 ⑤委曲婉转:委婉含蓄。 ⑥事:侍奉。 【译文】 父母的恩情,像天一般高,像地一般厚,最难回报。我们家族中为人子的人,应该尽他们的孝心做好应当做的事,如吃饭、穿衣这些事情,虽然只是尽孝的简略礼节,也应当尽力操办。纵使家贫,也应该以愉悦的神色尽奉养之道,不可因此产生怨恨的情绪。冬天暖被,夏天扇凉,晚间服侍就寝,早上省视问安,这些礼数不可缺少。如果不幸父母有过错,必定要气色和悦,态度恭顺,柔声细语地劝说,以等待他们态度的转变。如果遇上父母生病,必奉侍汤药,不离左右。然而尽孝容易懈怠,对于妻子儿女又必须早晚告知,教导他们侍奉公公婆婆的礼节,这样才能做到一家孝顺。这些是作为人子不可不知的。 叙长幼 长上礼当尊敬,不可傲慢。吾族为子弟者,须尽尊卑长少之分①。如侍长者之侧,命之坐方坐,有问则起而对;侍食于长者,长者未举,少者不敢食;从长者于外,必须随行,不得并肩而走。至如出恶言以相骂,逞血气以相殴,则为以少犯上,渐不可长,切不可为。 ——摘自《何氏家范》 【注释】 ①分:本分。 【译文】 对于长辈,礼当尊敬,不可傲慢。我们家族中作为人子人弟的人,须尽尊卑长少的本分。如果在长者身边侍奉,长辈让坐才能坐,长辈如果有问,就要站起来回答;侍奉长者吃饭,长者没动,晚辈不能先吃;在外跟随长者,必须随行,不得与长辈并肩行走。至于口出恶言辱骂长辈,逞一时之气殴打长辈,就是以少犯上,这种风气绝对不可以滋长,这种事绝对不可以做! 何氏宗祠议事厅内匾额 敦善行 人家世世积善,可保子孙蕃衍①,福泽灵长。吾族人须体此意,毋以尊凌卑,毋以强凌弱,毋以众暴寡。无论宗党姻友,当以厚道自处,即乡里,必须和睦。若倚门户欺压贫寒,恃豪横凌轹②柔懦,放六畜作践人田苗,拖钱粮负陷人赔纳,并占人疆界,吞人产业,此皆心术不端,最伤天理,贻害子孙,切不可为。 ——摘自《何氏家范》 【注释】 ①蕃衍:繁殖,繁衍。 ②凌轹:侵犯,欺压。 【译文】 世世代代积德行善的人家,可保子孙繁衍不息,福泽久远。我们族人须体会此意,不要以尊凌卑,以强凌弱,以多欺少。无论是本族人还是姻亲,都应该以本分厚道要求自己,乡里之间,必须和睦相处。如果倚仗富贵欺压贫寒,倚仗豪横侵犯柔弱,放六畜作践人家田苗,拖欠钱粮害别人蒙受损失,并侵占别人疆界,恶意吞并别人产业,这些都是心术不正的行为,最伤天害理,遗祸子孙,切记不能做啊! 训读书 人家子弟以读书为先,而读书以勤苦为本。吾族为父兄者,须延①师取友,教子弟以诗书,令其晓通文义,不令放纵偷安②。上可以立身扬名,次可以登科入仕,下亦可以支持门户。若不教读书,甚至子弟目不知书,纵富必为愚痴顽蠢之夫,贫则甘为人下而不辞矣。戒之!戒之! ——摘自《何氏家范》 【注释】 ①延:请。 ②偷安:苟且求生,贪图安逸。 【译文】 族中子弟要以读书为先,而读书要以勤奋刻苦为本。我们家族作为父亲兄长的人,须延请师友,教子弟读诗书,让他们晓通文义,不使他们放纵自己,苟且求生,贪图安逸。上,可以立身扬名;次,可以登科为官;下,也可以撑起自家门户。如果不教子弟读书,甚至眼睛里没有书、一字不识,那么家境富裕,也必定是愚笨顽固的人;家境贫寒,则会甘为人下而不懂得改变现状。戒之!戒之! 崇节俭 人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能节俭,则必勤劳,劳则逸欲之心不生,而可以保身持家。若不节俭,必至于侈衣食,崇宫室①,好珍宝奇怪之物,习狎②小人,嫖饮赌博,鲜③有不至于破家荡产者。凡我子孙务习勤劳,服食居处④,崇尚俭朴,一应奢侈嫖赌之事切不可为。 ——摘自《何氏家范》 【注释】 ①崇宫室:崇尚华美的房屋。 ②习狎:靠近,亲近。 ③鲜:少。 ④服食居处:衣服饮食住房。 【译文】 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人想要节俭,就一定要勤劳,勤劳就不会产生安逸之心,从而可以保身持家。如果不节俭,就会讲究衣食,崇尚华美的房屋,喜好珍宝奇怪之物,亲近小人,嫖娼嗜酒赌博,这样的人很少有不倾家荡产的。凡是我族的子孙,务必保持勤劳,衣服饮食住房都要崇尚俭朴。凡是讲求奢侈、嫖娼赌博的事,切不可做!
●采访札记 薪火相传 德行天下 江苏泰兴黄桥是苏中重镇,1940年,陈毅、粟裕在这里指挥了闻名中外的黄桥决战,率领新四军创造了以少胜多的辉煌战绩。走进这个千年古镇的中心,沿着老街深巷,很快便来到有“江北第一祠”美誉的何氏宗祠。这座宗祠始建于明代,虽历经500多年风雨,至今仍岿然屹立,气势恢弘,古朴庄严,其荷叶墩承托桁条、纱帽翅装饰梁垫等特色,均为苏北地区罕见。 这是一个鼎盛一方的家族,被当地人们誉为“头顶何字值千金”。泰兴何氏在明清期间出了四进士、十举人、三十二贡生、三百多秀才,其中十二人为大夫、骑尉,两人官至三品。家族繁荣昌盛靠的是什么?一个重要的凭依是家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的严格教导。十条家范为每个族人划定了为人做事的基本准则,严明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这是一个频出清官、好官的名门,将寓意清正廉洁、崇尚正直人生的青桐(梧桐)作为族树,同时祭祖的菜肴中,豆腐青菜必不可少,以告诫何氏子孙“只有清清白白做人,才能挺直腰板做事”。为民则勤勉劳作、洁身自好,为官则清廉自律、造福一方。一个家道鼎盛的家族,如此注重自我人格的修养与完善,其中既有居安思危的高瞻远瞩,也有传道授德的深思熟虑。何氏后人、陕西道监察御史何棐之所以敢不畏高位权贵,不去拜谒巴结掌握朝庭重权的宦官刘瑾,就在于自身行得正、坐得端,就在于严律己、保清廉,这也才能有“文足以佐太平,武足以勘祸乱”的大作为。 这是一个广为传颂、泽被一方的家范,已成为千年古镇黄桥的宝贵精神财富。“既要不忘勤劳本色,守好生存之本,也要奋发读书向上,致力报效家国”,这既为何氏族人指明了人生价值追求目标,进而也影响了当地民风社风。以何氏家族为治家楷模、用何氏家范引领人生,古镇黄桥先后走出了著名地质学家丁文江先生、中国现代喜剧大师丁西林先生等杰出人才。1940年,陈毅、粟裕率领的新四军进驻黄桥,在泰兴何氏宗祠内设支前委员会,数以万计的黄桥烧饼和各类支前物资由此源源不断送上前线,为黄桥决战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是一个承载文明、影响深远的地方传统文化,激励着千年古镇不断书写文明新篇章。针对河流给两岸人民生活带来的不便,何氏先祖何璠不辞辛劳,慷慨捐资建造了“文明桥”。何棐的堂弟何棠为明正德年间进士,勤于政务,为官清廉,敢为民请命。为纪念这位家乡先贤,黄桥人将其墓侧的石桥呼为“知府桥”,后改为“致富桥”。如今,黄桥已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文明镇等,展现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迷人魅力。 “以孝悌忠信为根本,以礼义廉耻为刚维”,这是泰兴何氏数百年来写在家谱上的治家理念,也是何氏家族文化的核心,折射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穿过时间的隧道,追寻先祖的足迹,泛黄纸张记载的优秀家规等传统文化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必须铭记心中、薪火相传,胸怀家国、德行天下,赓续书写现代文明的灿烂篇章!(文/常斌)
●专家观点 何氏宗祠内匾额 石启忠:家训传世 以教化人 南宋年间,何氏为避战乱,从晋陵(现江苏常州)迁居泰兴黄桥,在此生生发展。我生于黄桥,少小时光在此度过,对何氏之事,颇有印象。记忆中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我在家乡的师长、学友、街坊邻居中,何姓之人特多,贤能之人亦多。何氏是黄桥的大姓,可算当地的“名门望族”。二是谈到何氏,有两句话津津乐道:一句是“头顶何字值千金”;另一句是何氏子孙有“三斗三升菜籽官”(喻数量之多)。足见当地民众对何姓、何氏门风的称道与崇敬。 何氏家族世代重教育,其先祖谨告子孙:务农而不读书则愚,读书而不务农则日用寥落,二者兼备才能世代永熙。遵照祖训,其家族史上曾有何氏“三鳳”、文坛“四杰”等杰出人才,明清两朝获科举功名获得者三百四十多人。据《黄桥镇教育志》记载,民国年间和解放前后,出资创办、执教学塾者中何姓之人甚多,这是黄桥文明教育之先河。黄桥读书风气之盛,教学质量之高,培养人才之多,有口皆碑。四乡八村专门到此求学者趋之若鹜,何氏对故乡文教之脉形成与发展,功不可没。 何氏先祖何济制定的《何氏家范条件十则》,是何氏族人治家立业、为人处世的道徳行为准则,要求何氏族人依此行事,这种治家理念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对何氏家族出现大批有用人才起了重要作用。(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原董事长、党委书记 石启忠) 何氏宗祠内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 何道深:以孝悌忠信为本 以礼义廉耻为纲 在世界何氏大家庭中,江苏泰兴何氏是一支望族,出过许多重要人物,为何氏的发展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水有源,树有根。”泰兴何氏为何能够演奏出不同凡响的乐章,其历史文化的积淀和道德文章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泰兴何氏七世祖何济“以孝悌忠信为根本,以礼义廉耻为刚维”,修订确立了《何氏家范条件十则》,要求每个何氏族人依范行事,用这样明确的行为准则来教育人、训导人、约束人,那释放出来的自然就是正能量,这样的人也自然会为家族添光彩,为社会开太平。 《何氏家范》从确立至今已有600余年,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其关注点与我们今天的时代要求已经有所不同,但总体上仍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特别是以下几点: 敦善行。无论过去和现在,我们一定要鼓励引导人们多做善事,多行善举。社会上有许多的穷困人、残疾人、鳏寡孤独、妇女儿童等弱势群体需要得到帮助,每一个有能力帮助他们的人,都应该伸出援手,助一臂之力。“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坏事一点也不要干,好事无论大小都要做。 训读书。读书能明事理,知识改变命运。一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读书应为第一要务。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增长知识的黄金时代,一定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爱学习,苦读书,扎扎实实打好人生发展的基础。只有用知识武装起来,才能为国尽忠,为民效力,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当然,读书不只是青少年的事,成年人也要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每一个人只有刻苦读书,不断学习,才能掌握新知识,学到新本领,适应新形势,体现新价值。 崇节俭。勤劳和节俭,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缺一不可。勤是摇钱树,俭是聚宝盆。崇尚节约,俭朴生活,是人生之美德。无论贫穷或富有,过日子都要精打细算,量入为出。人常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贫穷的时候需要节俭度日,富裕的时候也不能奢侈浪费。奢靡之风一旦兴起,败家之日就为时不远。一个人,一个家,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兴衰成败,其道一也。(世界何氏宗亲总会会长、香港保利国际有限公司董事长 何道深) 何氏宗祠内黄桥战役支前委员会旧址 何锋:《何氏家范》,一辈子的家风印记 泰兴黄桥是我的故乡,它是一个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镇,我自小生长在那里,直到19岁离开家乡去外地读大学。在我印象中,黄桥曾是一个古朴、繁华、烟水氤氲、文化底蕴深厚的小镇。当时镇上有一万多居民,其中何姓、丁姓、王姓是大姓。我家住在镇上的珠巷,四周有不少何氏祠宇府邸,如御史府、何氏宗祠等。 我小时候,无论是街坊邻居还是学校中都有很多同姓同学,虽然有的是近亲,有的是远亲,但何姓同学普遍给别人的印象都是:家教严,门风好,为人温敦厚道,勤奋好学。 记得小时候家里长辈们常跟我们讲述何氏家族历史,讲解《何氏家范》,告诫我们《何氏家范》是何氏家族为人处事、干事创业的行为准则。我们对家范“训读书”中“人家子弟以读书为先,而读书以勤苦为本”印象尤为深刻。我家是个大家庭,祖孙三代都住在一起。爷爷是个读书人,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并写得一手好字。记得小时候他常被邻居们请去谈古论今讲故事,尤其是夏天晚上纳凉时他的听众是里三层外三层,场面甚是热闹。奶奶虽没有上过正规私塾,但由于家庭殷实,能识文断字,我们常看到她在家务空暇之余翻看书籍。我父亲辈兄弟姐妹几个年少时虽没有条件接受太高的教育,但他们都很好学,工作后利用各种机会进修、提升,靠着刻苦学习和勤奋努力,均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成绩。我们姐弟三人从小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耳濡目染,都喜欢读书。父母亲非常重视对我们的教育,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习习惯,在当时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为我们订购各种报刊杂志,并时常从单位或朋友那里借来各种书籍给我们看。 我们从小家教甚严,长辈们在各方面对我们严格要求。家长常常告诫我们“长上礼当尊敬,不可傲慢”“兄弟乃父之所爱,最要相好”“人能节俭,则必勤劳”……在日常生活中也教诲我们:吃饭时首先要招呼长辈,长辈坐下说吃饭才能吃;吃饭时不能发出大声音;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做客时,主人动筷子客人才能动;出门要与家人说一声;在外见到长辈要主动叫人,回家要跟长辈打招呼;站要有站相,坐要有坐相……这些规矩和要求,看似小,却无时无刻不塑造着我们的生活习惯、性格特征,给我们烙上深深的家风印记,并逐渐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引导着我们成长。(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机关党委副书记、教授 何 锋) 黄桥镇内的文明桥 周新天:有规矩才有“可持续” 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先哲老子也留下名言:“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繁衍生息于黄桥古镇的何氏一族,绵延八百载而不绝,家族繁荣,人才辈出。探究其奥秘,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何氏家范》功不可没。 老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反之,有规矩才有秩序,才“可持续”。《何氏家范》给族人定下十条规矩,要求人人遵守。其中,何氏家范里特别强调的“训读书”“崇节俭”“安生理”三点,至今值得称道提倡。 何氏族人十分重视教育,仅明清两代,族人中就出过四进士、十举人、三百多秀才。要知道直至民国时期,黄桥镇区人口不过区区几千人,何氏一族能涌现这么多人才,不能不令人称奇。而取得此项成就的重要因素就是“训读书”,教导“人家子弟以读书为先,而读书以勤苦为本”。 至于“崇节俭”,何氏族人把它看成“保身持家”的护身符,是可持续发展的法宝。崇尚节俭,并不是当守财奴。明正统年间,泰兴先涝后旱,遭受大灾,何氏族人何济捐粮1200石,并动员子侄捐粮800石,被朝廷褒奖为“义士”。此后,家族凝聚力更强。 何氏一族还把“安生理”写入家训,作为专门一条。安生理,就是各自安心从事自己的职业,好好过日子。“无业不遮身”,无职业,怕劳动,很容易走上邪路。何氏家族强调子弟要谋正业,并且为各行各业的族人立下规范,比如为农者要勤劳,“勿失其时”,为商者要公平公正。从明代开始,何氏族人成为黄桥粮商的领导者,开挖运粮河,营建码头,为繁荣古镇经济做出重大贡献。 家人守规矩,家庭可持续;家族守规矩,合族可持续;国人守规矩,民族可持续。为此,我们不妨向古人家范学习——明理守规矩,兴盛可持续。(泰兴市作协主席 周新天)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3:04 , Processed in 0.04129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