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正宁县四郎河中游川区的罗川村,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村落。这里文化氛围浓郁,别具特色的传统建筑群密布,古文物众多;而四山合围、东西一马平川,四郎河沿川而过的地形也使得其自然风景十分秀丽。
漫步于,你会感叹这个只有200亩的地方会汇集如此多的名胜古迹,拥有如此之多的历史典故,更有如江南一样的秀丽风景。2006年7月,(现为永和镇罗川村)被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评定为甘肃省首批八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
四郎河,这条发源于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最后在长武县雅口流入泾河的古河创造了正宁县的悠久历史,穿过,带着古城的神秘与沧桑滚滚东去。罗川古城位于距正宁县30公里的四郎河川区,是正宁古县治所在地。
罗川古城始建于北魏初期,据史载,北魏泰常五年(420年),朝廷即在此设置阳周县,辖今正宁县永正、山河、西坡、月明、湫头、五顷原、三嘉及宁县平子等地,归上郡管辖;隋开皇三年,朝廷废赵兴郡,阳周县属宁州,到隋开皇十八年,因“罗水出于川”,遂改阳周县为罗川县。以后一直到民国18年,迁治为止,罗川古县共历经北魏、隋、唐、五代、两宋、元、明、清、民国,建县时间长达1300多年。
在这一千多年里,四郎河昼夜不息地流淌着,从上游带来维系生命的水源的同时,它也从这里给下游的地方带去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唐玄宗梦会群仙于“箩底”的故事。传说唐玄宗曾在梦中会见群仙于“箩底”,醒来后觉得梦中为吉祥之兆,于是派使者于此“圆梦”,来圆梦的使者开始并不相信,但后来居然真的在这里掘得27尊玉质真人像。唐玄宗因梦成真,十分高兴,因而改罗川县为真宁县。时至今日,唐玄宗当年梦中会群仙的场景已经难以考证,但李太白有诗云:“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后人们也只能从这些华美的句子中去寻觅当年的传说了。
除了唐玄宗,在唐朝的皇帝中,唐肃宗也和罗川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传说。相传唐肃宗曾驻跸罗川城,带着爱妃张良娣在罗川附近的泰山庙拈香求子,并在唐台品吸旱烟,从而使当地特产“罗川晒烟”美名远扬,一时成为朝廷贡品。
流淌了一千多年的四郎河也有着自己的传说。很早以前,四郎河不叫四郎河,叫做罗河。这条河发源于子午岭,东西流向,直入泾河水系。由于年深久远,河床失修,年年洪水泛滥,特别在夏季雨水多的时节,经常冲毁岸边的房屋,淹没了不少人家,淹死了不少牲畜。传说有居住在河岸边的四郎兄弟带领百姓历时数十年治理罗河,最后终于将一条“害河”变成了带来生机与希望的“生命之源”。
正因为有如此之多的历史传说,淳朴的罗川人才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八,于泰山庙举行盛大的庙会,来纪念这些历史名人,同时弘扬民族文化。罗川泰山庙会正逐渐成为正宁县旅游的一道亮丽风景。
正宁罗川文庙大殿与千年古柏
“松柏君子”
甘肃庆阳这片黄土地上,纵观古今,有不少仁人志士,为中国的社会进步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松柏君子”赵邦清堪称彪炳千古的人杰之一。
“九河已成陆,卑栖犹问津。道心能似此,沧海亦生尘”。这是文学家、戏剧家汤显祖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写给罗川县人赵邦清的诗句。在这首《过河间题壁留示赵仲一》中,目睹了无数人间悲惨的戏剧家对这位来自于西北罗川古城的官员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这位赵邦清何许人也?
据《正宁县县志》记载:赵邦清,字仲一,号乾所,明时真宁(今正宁永和)于家庄人。曾出任山东滕县县令,后被封为“吏部文选司主事”,官至“吏部稽勋司郎中”。他的父亲赵应魁也曾被封为“奉政大夫”。明万历二十五年,当汤显祖在山东滕县遇见这位罗川官员时,他已经在当地任职五年。经过打击豪强恶霸,重新丈量全县土地,彻底稽查税赋、招募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完善生产设施,推广新耕作技术等一系列的工作,在他上任后五年,滕县由一个“民众吞树皮、吃草根、卖儿卖女、逃荒要饭,背井离乡”的穷县变成了“禾穗登场谷满丰,家家鸡犬更桑麻;路边杨柳吐青翠,满仙尽闻读声”的人间桃源。虽然后来因为朝廷黑暗,赵邦清经历了再三的贬谪后被削为平民归乡,但回家后的他依旧对黎民百姓充满着热情。回乡后他依旧向民众推广农业技术,深受罗川人的爱戴。明熹宗天启二年,赵邦清被重新启用,出任四川遵义道监军参议,后在平叛的过程中病逝军中,被赐谥为“光禄侍卿”。
正宁罗川明赵氏牌坊群
赵氏石坊
罗川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清正廉洁的官员,自发筹集资金,于明万历四十二年到四十五年,相继建造了“清官坊”“天官坊”“恩宠坊”三位一体的“罗川赵氏石坊”。
据当地人介绍,“清官坊”“天官坊”是朝廷为表彰曾任山东滕县知县、史部稽勋司郎中的“一代廉史”赵邦清建造的;而“恩宠坊”则是赵邦清为感念嫡母刘氏、生母高氏教养之恩建立的。这三座石牌坊雕刻精细,堪称明代石坊雕刻的典范:明柱两侧有雕作石鼓,坊面浮雕有人物、花卉、飞禽、走兽、山水、云木、房舍,还刻有文字。整个石坊雕刻场景宏大,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刀法细腻,形象逼真,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建国后,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同时也为了纪念和宣传以赵邦清为代表的“真宁三清”,1955年3月,赵氏石坊被中共正宁县委确立为正宁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同年4月,被中共庆阳地委确定为庆阳地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63年2月,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据清《正宁县志》载,罗川原有不同风格的牌坊13座,可惜今大多已毁。
古迹遍地
罗川古城不仅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其自然风光也堪称一绝。明、清时文人墨客之间流传着“正宁十景”之说,虽然经过了许多岁月,但“泰山拱翠”、“五掌山形”、“唐台故垒”、“黉宫神柏”等景点今仍可见。罗川南北两面被著名的“泰山、琴山、北华山、药王山”四山合围,东西一马平川,四郎河沿川而过,自然风景十分秀丽。建于山脚下的泰山庙历史久远,名扬四方。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的古庙会依然经久不衰,吸引着陕甘两省四县4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人士前来踏青游玩。另外,罗川除了上面提到的“赵氏石坊”外,还有众多独具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
正宁罗川唐台晒烟
在聚族而居的古代,祠堂常常是一个家族,乃至一个地区繁衍生息的重要标志。而建于明天启年间(1621—1627年)的赵氏祠堂则是罗川古城悠久历史的见证。它坐南面北,面阔三间,明柱砖木结构,斗拱平檐,顶镶脊兽。内墙壁镶有两方碑刻,其一是明万历皇帝为赵邦清题词“坚持清白”碑刻,为明天启元年六月十八日立。其二是安南国(今越南)正使冯克宽为赵邦清题、随从陈德懿书法“清清清”碑刻,为明万历四十一年三月立。这两通碑刻除了书法雄健,具有观赏价值之外,也是研究明清时期人文的重要依据。
罗川村还有一批明、清时期民居基本保存完好。此外,还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的里巷两处,即书院巷、北华山巷,均充分反映了传统营造方式和建造技艺。这些明、清民居、里巷,对研究明、清时期的村落分布、民居建筑均有较高的价值。
正宁罗川清代铁旗杆
除了祠堂民居,罗川古城还保留了明清时候一个重要的民俗文物——一对清道光二十六年铸造的城隍庙铁旗杆,约有16米高,傲然挺立。旗杆顶端各有一铁鹤,分别背负“日”、“月”二字,凌空展翅飞腾。铁鹤之下有一小匾额,呈梯形,一面上书“七国保卫”一面上书“万代屏藩”。其下有两个方斗,相距约1米,方斗的四角各竖小旗,迎风飘扬。旗中有喻义“万德吉祥”的“卐”字饰。在旗杆的中下部,悬有一副铁铸对联,曰“社荐鸡豚留永日,旗翻熊虎待灵风”。旗杆一对,上细下粗,通身以双龙缠绕,下端插入铁狮背腹。两尊铁狮,双目圆睁,两侧均有雕刻,工艺极为细腻精湛。2003年12月,原城隍庙被庆阳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滔滔四郎河水,巍巍泰山,立于庆阳这片黄土地上的罗川古城将和它所经历的其他时期一样,默默地见证着这方水土的变化,这里人民的繁衍生息……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23:12 , Processed in 0.0390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