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是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除端午外,在历史上,它还有过五月五日、重午、端五、重五、五月节、端阳、蒲节、天中节、诗人节、女儿节、龙舟节、粽子节、苦瓜节、医药节等诸多专名。
端午节萌芽于先秦时期,汉代作为节日正式形成。唐代以前,这个节日普遍行用的名称是“五月五日”。盛唐时,“端午”之名开始出现,它迅速取代“五月五日”和“端五”,成为主流的称呼。
节日传说
唐代以前,民间流传着关于五月五日的多种传说,其一与屈原有关。早在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中就已笼统提到五月五日的习俗与屈原有关,所谓“又曰亦因屈原”,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则详细记录了这一传说,并将楚人五月五日用粽子投水以及作带五色丝及楝叶的粽子等习俗活动和屈原联系起来。隋杜公瞻注《荆楚岁时记》“是日,竞渡”时亦记载了屈原传说,并以屈原解释了五月五日竞渡习俗的来历。
除屈原外,与五月五日及其节俗来历有关的人物还有伍子胥等,如杜公瞻为“是日竞渡”作注时,不仅提到屈原,就还提到伍子胥。
东汉以后,民间还流传着孝女曹娥的故事。这则故事虽然与五月五日的来历无关,但它的发生与五月祭祀水神有联系,慢慢成为附着于这个节日的重要传说。
从文献记载来看,到唐代,屈原传说已经成为当时具有压倒优势的五月五日的节日传说。在时人描写端午的诗文中,我们可以不时看到如下表述:“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大夫沉楚水,千祀国人哀”;等等。这些都表明,屈原传说已经深入人心。
节俗物品
粽子是五月五日最流行的食品之一。粽的口味不同,形制也有多种。其中新筒裏练是指在竹筒外面缠绕丝线的竹筒粽。香芦角黍,是用芦叶包裹黏米而成的粽子。用菰叶包裹黏米和粟而成的“角黍”,在晋朝已经是十分普遍的节令食品了。其实,无论是竹筒粽,还是菰叶角黍、香芦角黍,都是取“阴阳相包裹未分散之象”以辅赞时节之物。
桃门,指挂在门户上的桃印。桃木在我国古代被视为避邪之木,五月五日以桃木为印,作为门饰,起着将恶气阻止于门外、不得入侵的作用。
彩花、命缕都是五月五日的佩饰,即所谓五色丝、长命缕、五彩、百索、丝索、长丝之类。五月五日使用五色丝线亦是自汉代就有了。东汉应劭《风俗通义》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命人不病瘟。”后代仍然传承未断。
唐代的端午节物还有艾草、扇子、端午衣等。它们的使用是唐代五月五日节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节俗活动
唐代以前,五月五日竞渡一直流行于南方。这一方面与该习俗所需要的自然条件(主要是广阔的水域)在南方更容易得到满足有关,另一方面因为它和南方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关系更为密切。
到了唐代,端午竞渡习俗仍然盛行于南方。当然,此时期它也开始在北方的某些区域如长安和洛阳兴起,并出现了“都人同盛观”的宏大场面。五月五日竞渡习俗在唐代颇受重视,在南方尤其如此,大约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首先,具有全民性。“呀呷汀洲动,喧阗里巷空。”人们不分贵贱,不分男女,不分职业,不分老幼,纷纷走出家门,走到水边,以不同方式参加到竞渡活动中来。其次,往往提前做精心的准备。五月五日竞渡通常只是竞渡习俗的高潮,竞渡之前人们都要进行精心的准备。再次,当竞渡届期来临之时,不论是竞渡的舟子,还是旁观的民众,都如痴如醉,沉溺于其中,呈现出一种狂欢局面。对此,刘禹锡的《竞渡曲》就做了很好的揭示:
这是沅江上的一次竞渡活动。沅江两岸已经树起各色彩旗,雷一样的鼓声已经响起,在州刺史的主持下,竞渡的船只一决胜负。它们如蛟龙入水般争先恐后,奋力向前。胜利者欢呼雀跃,败北者垂头丧气。观看的人如此之多,就像云彩一样飘落在江边。比赛结束以后,女子们就到水中游泳嬉戏,她们与岸边彩旗相映生辉,为节日增添了无限的生趣。
可以看到,竞渡作为在户外水边举行的大型活动,总是吸引着当地的芸芸众生。
节日内涵
顺天应时,辅赞时节。顺天应时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的基本理念,早在先秦、秦汉时期就已经初步形成,所谓“凡有地牧民者,务在四时”;“凡举百事,必顺天地四时”。然而,在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又不仅仅是听命于自然,完全受制于自然的安排,它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关系,即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自然,甚至去辅助自然以实现顺利转换和阴阳和谐,或者利用自然以实现人事之圆满。五月五日节,就具有十分鲜明的顺天应时、辅赞时节的文化内涵,五月五日的不少活动是与《月令》的安排相吻合,是与五月五日时的气候、物候、阴阳关系等相适应的。
重视伦理,崇尚忠孝。“忠”与“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具有特殊地位的两个范畴,中国古人在五月五日中所使用的节物、从事的节俗活动具有鲜明的崇尚忠孝的文化内涵。纪念孝女曹娥,就是从正面对孝进行褒扬。
对忠的崇尚,集中体现在对屈原这个人物的深沉悼念。中国古代普遍将竞渡习俗与屈原联系起来,甚至认为端午节的兴起就源于屈原,所谓:“节分端午本谁言?万古相闻为屈原。”在他们的心目中,屈原正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忠臣形象。
全生避害,益寿延年。中国疆土大部分处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寒暑变化显著。五月五日,时处仲夏之月,这个时候,人们的生存环境相对恶劣,也是最容易激发全生避害、益寿延年意识的时候,五月五日作为五月里的一个重要节日,也便成为这种意识突显的时间。因此,无论是节日饮食,还是节日服饰,抑或其他节俗活动,都包含着强烈的避害全生、益寿延年的人生诉求。比如他们将扇子称为“辟瘟扇”,认为紫艾可以“禳灾”,长丝可以“增寿”“续命”,等等。
娱乐狂欢,激扬劲健。五月五日具有娱乐狂欢、激扬劲健的文化内涵主要归因于它的竞斗活动。竞斗活动蕴含的优胜劣汰原则最易调动和激发参赛者的内在活力,使其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奋,更加凝聚团结起来,积极投入到竞斗当中。“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蜺晕。”张建封的几句诗文形象地揭示了竞渡现场的豪迈壮观、气势磅礴。竞渡犹如一个强大的磁场,将众多的人吸引聚合到一起,让他们一起争斗,一起呐喊,一起欢呼,一起陶醉,一起忘我……竞渡成为集体狂欢的盛宴,激扬劲健的精神则怒放于其中。
从古至今,节俗无疑是变化的,不仅节俗名称在变,节俗的播布空间也在变。然而,这些变化并没有导致端午节消失,相反,这些变化活跃了端午的生命力。这个节日,凭借它不断被赋予的文化价值和生活意义,跨越时空,从先秦一直走到现在,发展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共享。可见,端午节是流动的传统!(北京联合大学研究员 张勃)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2:51 , Processed in 0.03912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