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者: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教授 蒲文彬 这张照片拍摄于1928年,展示了当时遵义老城的基本情况。遵义北边依着大娄山,南边临着乌江,湘江贯穿于全城,它是我们党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个城市。 1935年1月15号至17号,在这里召开了我党历史上一个很重要的会议,称为“遵义会议”,在危急的情况之下解决了军事问题、组织问题,它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挽救了我们中国的革命,成为中国革命重要的历史转折点。 1935年1月6号,红军甩开敌人的围追堵截,突破乌江,智取遵义,当年的红军就是从城南的丰乐桥进的城,现在这个桥被称为迎红桥。对红军来说,这是长征途中最大的城市。很多红军战士第一次看见了电灯,红军女战士开展文艺演出。当时,朱德也兴致勃勃地参加了一场篮球比赛。 红军进了城以后,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积极帮助逃亡的商户,或者逃亡家里的人,把损害的房屋进行修砌,把门板上好,而且我们红军战士住在街道上,绝不扰民。通过这样一种亲身的实践和亲身的见证,老百姓感觉红军是值得信赖的人。 这里有一尊雕像,红军战士怀抱着一个瘦骨嶙峋的孩子,正在给他喂药。这个雕像的背后有一个很感人的故事。当时红三军团的军医叫龙思泉,他为群众救死扶伤,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好感。当时红军大部队要四渡赤水,可是遗憾的是,龙思泉正在郊外给老百姓治病,赶不上大部队转移,可是可恨的民团却把他杀害了,痛心的老百姓找到了他的遗体,把他痛苦地掩埋,就埋在上面这个红军坟。由于不知道这位红军战士叫什么名字,只知道他是红军,于是就给他取了一个很亲切的名字叫“小红”,很多人误以为他就是一个女战士,其实他是一个铮铮铁骨的男儿。 尽管红军在遵义短短住了12天,但是通过红军的所言所行,所作所为,和我们老百姓结下了深深的情意,所以当年红军再开拔的时候,有4000当地的遵义老百姓加入了红军队伍,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这栋楼在遵义老城区叫子尹路80号,曾经是黔军二师师长柏辉章的公馆,它主要是木式结构。这个公馆对于当时的红军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场所,我们红军的司令部就建在这里。 这个会场不宽,只有27平方米,这就是当年遵义会议开会的现场,这是当时会场的一些基本的物件,桌子、藤椅。因为当年开会的时间是1月,天气很寒冷,所以说你们看这个长长的木桌下有一个火盆,另外还有一盏煤油灯、一个老钟。这三个老物件就记录了当时开会的场景。 当年参加会议的人有20个人,会议的时间是1935年1月15号到17号,足足开了三天。从当时参会的人来看,有政治局委员6个人,有毛泽东、张闻天、朱德、周恩来、陈云、博古,政治局候补委员有4人,有王稼祥、刘少奇、邓发、何克全,剩余的10人就是各中央机关的负责人,以及各军团的军团长。另外,坐在稍微靠那边的就是当时的国际顾问李德与翻译。 因为当时遵义会议的召开是在危急的关头召开的,没有留下更多的会议文件记录,所以说解放以后,在一段时期内,我们的党史研究工作者,还在为遵义会议召开的地址而犯愁。但是过了数年以后,中苏双方之间交换文献的时候,一份《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呈现在了眼前,经过考证,这是当年陈云同志的文稿,所以说遵义会议的部分真相才被人所知晓。 按照常理来说,遵义会议的决议要通过共产国际的首肯才能算数,因为当时我们党在上海的电台遭到破坏,就和共产国际失去了联系。所以说这次会议应当说是独立自主开了一场会议。这次会议相当重要,就是解决了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问题,从此以后确定了毛泽东在我们党和红军领导的地位,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 这就是我们说的遵义的湘江河,它发源于大娄山山脉金顶山,它的名字和毛泽东的老家湘江是同样一个名字,它们都属于长江水系,都流往了长江。毛泽东成长于湖南湘江,在1935年1月,毛泽东来到了遵义,遵义会议就在我们遵义湘江河畔召开,遵义的湘江河见证毛泽东进一步的成熟,见证中国革命的转折。 从遵义会议开始,我们找到了一个新的出发点,迎来了新的曙光。娄山关大捷是遵义会议后取得的一次漂亮的战役。1935年2月28号,毛泽东同志策马扬鞭,来到了娄山上面的主峰,欣然命笔,写了一首壮怀激烈的名篇《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5:54 , Processed in 0.2994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