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颂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泉州同安(今属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人。庆历二年(1042年)中进士,一生从政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历任刑部尚书、吏部尚书,官至宰相,身后追谥“正简”。
苏颂好学,对经史九流、百家之说,乃至算法、地志、山经、本草、训诂、律吕等学皆有所涉猎,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天文学家、天文机械制造家、药物学家。苏颂主要贡献在于科学技术方面,尤其是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他领导制造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被誉为“钟表的鼻祖”,开启近代钟表擒纵器的先河。李约瑟称苏颂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苏颂的代表著作有《本草图经》、《新仪象法要》、《苏魏公文集》等。
苏氏家规家训
苏颂的才学和官德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因此苏颂本人十分注重治家,他持家以孝、治事以公,奉行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为了教育子孙,撰写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告诫子孙“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后来,他的长孙苏象先又根据祖父苏颂的生平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成一部专门的家训著作《魏公谭训》。
在《魏公谭训》里,苏颂以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教育子孙们如何孝敬尊长,如何爱护弟妹,如何敦亲睦族、孝悌传家,训诫子孙就学宜早、广泛涉猎,“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在注重勤学博学的同时,苏颂不忘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
苏颂纪念馆及故居
苏颂纪念馆位于福建同安科技馆。展厅一一呈现苏颂在天文、医学、政事等方面的成就,纪念馆陈列有苏颂首创的世界第一座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模型,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天文钟,比欧洲早600年,是现代钟表的先驱。
苏颂公园水运仪象台
苏颂故居亦称芦山堂,坐落于厦门同安区大同镇葫芦山南麓。这是苏颂高祖左屯卫将军苏光诲始建于五代后晋开运年间(944—946)的府第,子孙世居。现存建筑于1912年重建,为三进双护厝府第,以花岗岩和红砖砌墙,红瓦布顶,呈典型闽南建筑风格。芦山堂是苏氏芦山派入闽发源地,衍居海内外的后裔纷纷到此寻根谒祖。
●视频脚本
苏门正简 德泽贻远
八闽东南,鹭岛之北,坐落着一座地形如元宝的千年古城——同安。
同安雅称“银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在县城西北隅葫芦山南麓,有一座苏氏祠堂——芦山堂。
芦山堂是一座典型的闽南风格建筑,红砖砌墙,红瓦布顶,飞檐画栋,朱门雕窗,古朴庄重。每年,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乡亲到这里祈祖敬贤。在这处华堂里,最受人景仰的,莫过于宋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苏颂。
苏颂(1020年-1101年),字子容。他主持创制了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钟——水运仪象台,被誉为“钟表的鼻祖”。他主持编著了我国古代药物学巨著《本草图经》。他精通经史百家学说,被称为“中国古代和中世纪最伟大的博物学家和科学家之一”。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登进士第。他一生从政五十六年,历经五朝,官至宋哲宗朝宰相。去世后被追谥为“正简”。
苏颂出生在“七世仕本朝”的闽南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勤奋好学,聪颖过人,五岁即学习《孝经》、《尔雅》和古今诗赋,并皆能背诵。苏颂的父亲曾亲自手书《中庸》,让其熟读,陶冶性情。直到退职还乡时,苏颂还妥善地保存着这篇手书。
苏颂一生非常注重学习,知识面极广,在许多领域造诣颇深,特别是在医药学和天文学方面,成就卓越。他认为这些很大程度上都得益于家庭的教育和培养。为了更好地教育子孙,他撰写了家训诗《感事述怀五言百韵以代家训》。后来,他的长孙苏象先又根据祖父苏颂的生平言行事迹及平日教诲之言编撰成一部专门的家教著作。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系教授、中国苏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管成学:
这本书叫《魏公谭训》。苏颂家教的最大特点,它标准高,叫做“行完学富”。“行完”就是道德要完美,“学富”就是学识要宏富。苏颂本身就是这样做的,他在医药、天文、机械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高峰。
《魏公谭训》对子孙的读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一是要广读博学。知识面宽广,不仅能使人有多方面的成就,而且还可以触类旁通,理解事物更深透。因此,他经常教育子孙要广泛涉猎,达到“学富五车”的标准;二是学贵于勤,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告诫子孙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甚至形象地把抓紧时间比喻为雄猛的飞禽走兽捕捉食物一样,说“时哉!不可失也。”
北京大学资源学院文物系教授、中国苏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管成学:
苏氏一族对科技教育是十分重视,苏颂的祖母陪嫁里头就有关于天文仪器这样的陪嫁,这个在封建时代是非常罕见的。另外,苏颂16岁的时候他父亲给他出了个命题作文,就是科技的课题。苏颂接受了祖母和父亲的科技教育,他对他自己的子孙也进行科技教育。
在注重勤学博学的同时,苏颂不忘教育子孙“道德为先,文华次之”、“国家取士,行实为先”,为人品正行端才是最重要的。他借用唐代的家教实例警示子孙。唐代有卢、柳两家,均善教子。卢氏因忽视德行,自取祸败,家族衰微。而柳氏,坚持道德为先,家族延续。苏颂在“家训诗”中亦告诫子孙,“操守不坚纯,久必成缁磷”。
苏氏后人:
苏氏的家训,其中最重要的是倡导“处世以恭”“以孝为主”,对我们后世影响太深远了,我们苏氏子孙都是秉承这个两个家训来持家立业。
“身教重于言传”是苏颂家教思想中最值得后人学习的,苏颂要求子女做到的,他自己必先做到。苏颂的父亲想让苏颂荫补京官,苏颂断然拒绝,跪地乞求道:“愿励志科举,不从门荫。”他还劝自己的两位弟弟,凭自己的才能考取,而不靠父辈的门荫为官。
《魏公谭训》还告示子孙,“处事必公”、“为官必廉”。苏颂因为自己“不从门荫”,所以入仕后,在选人用人上决不徇私舞弊,始终遵循典章制度,根据官员的优劣决定是否升迁,不论亲朋故旧,一视同仁。他还指导地方官强调道德的教化作用,“惠爱于民此最亲”,让人民安居乐业。
苏颂平生为朝廷荐举了许多人才,但从不收受“苞苴”(赠礼),为官清廉节俭,亦堪称仕林师表。苏颂的外祖父曾经赠诗给他:“妇翁清白传儿女,莫把珠玑缀绮罗。”苏颂常引以为戒。任馆阁校勘九年,他以薄俸养家族及近亲数十人,“妻子衣食常不给”,有客上门,竟“不能备一酌”。苏颂任宰相时,“赡给常苦不足”,为了节用,他常常用裁下的碎纸片写字,并教育子孙们牢记于心,见诸于行。苏颂故去后,吊唁赴丧的官员们来到堂堂大宋宰相的府第,看到的却是一所“仅蔽风雨,四方无尺椽寸土”的简陋住宅,无不唏嘘不已。
厦门市同安芦山堂苏颂研究会会长 苏清祥:
家世兴旺难闯三个世代,苏颂的家族却多代相传,耕读为本、诗礼传家、行完学富、尽忠报国、人才辈出,可以说,苏颂的家规家教是成功的基因。
原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渝生:
关于苏颂的研究范围如今越来越大了,包括家训家教。苏颂的研究是一个永无止境,很丰富的宝藏,我们要从各个方面去研究它,弘扬苏颂和苏氏家族的良好精神: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又有家风家教,所以是非常全面非常好的。
春秋代序,千年已往,正简流芳,史为传颂。《魏公谭训》是苏颂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时至今日,依然指引着苏氏后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重德远志,勤学笃实。
苏颂故居
●苏颂家规家训摘编
孝悌先
六代祖讳光诲……性至孝。母夫人年愈八十,旨甘皆亲调。每旦期节序,召州之官吏士子母若祖母,与太夫人年相若者,具酒馔,与太夫人宴游终日,以娱亲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带,药必亲尝。
——《魏公谭训》
【译文】
(芦山堂)六代祖名苏光诲……本性极孝。母亲年过八十,香甜的食品都要亲自调制。每逢农历初一和时令节气,他就召集本州官吏士绅的母亲、祖母中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准备酒饭,(请她们)与母亲宴会游玩一天,用来使母亲之心感到快乐。母亲有病,他辛勤侍奉,不能脱衣安睡,药物一定亲自尝试。
高祖至孝,母代国夫人张氏乃泉南之甲族……张夫人既老,喜为乡谈,高祖诫子孙,皆效闽音,读韩诗“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魏公谭训》
【译文】
高祖极具孝心,母亲代国夫人张氏是泉州南部的大家闺秀……张夫人老年时喜欢说家乡话,高祖告诫子孙们都效仿闽南话,用闽南话读韩愈的诗: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凡我子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正妇顺。内外有别,老小有序。
——芦山堂苏氏家规家训
【译文】
凡是芦山堂子孙,都要遵守以下家训:父辈要慈祥,子孙要孝顺。兄长要友爱,弟弟要恭敬。丈夫要品德端正,妻子要贤淑温顺。家内和家外要有区别,老人和幼童要懂得先后尊卑。
苏颂纪念馆
重科教
祖父仰瞻星宿躔度①,常于小子首背上提之,使知星命。谓子孙曰:“悬象昭然如此,汝不虔奉,乃欲求之杳冥乎?”
——《魏公谭训》
【注释】
①躔(chán)度:日用星辰运行的度数。
【译文】
祖父(苏颂)仰观星宿的运行度数,常常在我们晚辈子孙的头上、背上点划,问是什么星辰,使我们认知星宿。对我们说:“星象这么明白,你们不虔诚信奉,还想求之鬼神吗?”
祖父言:年十六岁,侍曾祖为扬州通判。命作《夏正建寅赋》。赋成,曾祖曰:“夏正建寅无遗事矣。汝异时当以博学知名也。”
——《魏公谭训》
【译文】
祖父(苏颂)说:“十六岁时,侍奉父亲(苏绅),父亲当时任扬州通判(副长官)。父亲命我作《夏正建寅赋》,完成后,父亲说:‘夏正建寅的历法典故你都掌握了,没有遗漏,你将来会以博学知名的。’”
俭持家
祖父平生节俭,尤爱惜楮墨,未尝妄费寸纸。每剪碎纸为签头,稍大者抄故事,令子孙辈写录。
——《魏公谭训》
【译文】
祖父(苏颂)一生节俭,尤其爱惜纸墨,从未浪费一寸纸张。常常剪碎纸做签头,稍大的纸片用来抄写历史典故,命子孙们誊录。
祖父生平喜欢茶,而不喜欢酒……祖父尝云:食不贵丰而贵洁,味不贵厚而贵和……祖父喜食禄粟①,以为有五谷真味。卜葬祖母,日走山间,或时羹臛②未具,先啖干饭。曰所谓:稼穑作甘也。
——《魏公谭训》
【注释】
①禄粟:用作俸禄的粟米。
②羹臛:菜羹和肉羹。
【译文】
祖父一生喜欢喝茶,不喜欢喝酒……祖父曾说:“食物不贵于丰厚,而贵于清洁;味道不贵于肥腻,而贵于温和……祖父喜欢吃廪米,认为有粮食的原味。给曾祖母找坟地,整天走在山野里,有时没有菜肉,先吃米饭。祖父教育我们说:这就是《尚书》中所说的“甜味生于百谷”啊!
睦乡邻
乡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义不取,不近声色,不溺货利,尊老敬贤,救死扶贫。讦诈①勿为,盗偷必忌。不善者劝,不改者斥。
——芦山堂苏氏家规家训
【注释】
①讦诈:语出北宋隐逸诗人林逋,原句为“以忠沽名者讦,以信沽名者诈”。
【译文】
乡亲必须和睦,邻里必须友善。不善良的人不结交,不义的资财不获取。不沉醉音乐和女色,不迷恋金钱和财物。尊敬老人敬爱贤俊,救死扶伤赈济贫困。不揭别人之过而利己,不欺瞒狡诈沽名钓誉。不能充当强盗抢他人财物,不能偷窃别人苟且为生。对恶人一定要劝诫,有过不改的人一定要斥责。
苏颂祠堂
●专家观点
管成学:将行完学富立为做人的标准
苏氏从宋代流传至今的家训专著有两部:一部是苏辙的《遗言》,另一部是宋代宰相、科学家苏颂的《魏公谭训》。
苏氏家训的一大宗旨,就是强调子孙要学习儒家经典著作。苏颂在《魏公谭训》中,给子孙立下的做人标准是“行完学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即操行道德要完美,学识智慧要宏富。
苏颂以“行完学富”为子孙做出了榜样,明代刘定之评价苏颂说,“所尚于君子,其大端四者焉:言有章也,行有则也,孝于家也,忠于国也。凡此四者,公皆有之,可谓君子也。”《宋史》这样评价苏颂学识之宏富,“自书契以来,经史、九流,百家之说,至于图纬、律吕、星官、算法、山经、本草,无所不通。”
苏颂的学识和品德得益于家教。苏家有诗礼传家的传统,正因为如此,苏颂本人对治家也非常重视,从《魏公谭训》、《家训诗》和其他诗文中的家训之言可以看出,苏颂治家主要呈现出这样的特征:
一、重视文化知识
在苏颂看来,一个人如果根基不正,为官必不正,为人亦不能正。为此,他要求子孙必须从读书着手,即深研圣贤之书,探求精神。他认为读书是有为的前提。他给子孙的诫言是,“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可及”,“学问不沾洽,何由垂望闻?”
他在《魏公谭训》中对子孙的读书提出了“广读博学”、“学贵于勤”的要求,凡当时社会上的学问,他不仅都有涉猎,而且还有较深的造诣。他强调“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经常告诫子孙要抓紧时间,勤奋学习。
二、道德先于文华
苏颂治家秉承“道德为先,文华次之”。《魏公谭训·家世》中说:“吾宗自许公显于唐,其后或隐或显,以至于今,仕本朝者七世矣。忠孝文行,士大夫以为名族。汝辈宜慎守家法,勿使坠废,则吾无忧矣。文华犹可后也。”
苏颂曾以祖父苏仲昌为道德楷模教育子孙。苏仲昌因德操懿美,被荐贤良方正科,“进卷者百余人,为天下第二。”又因不畏权贵,被“赐食学士院,给笔札,使尽言之。”苏颂用祖先的正直品格及取得的殊荣激励子孙。
三、身教重于言传
在苏颂大量的家训言论中,多数是以自身为教。他首先以自身刻苦学习、终成大业的经历教育子孙,认为就学宜早。苏颂说,“《大戴礼》曰:‘八岁就外傅,教小艺。’”而自己是五岁学《孝经》、《尔雅》和古今诗赋,并能成诵,告诫子孙应尽早就学。
他又以自己致学之勤教育子孙,“人生在勤,勤则不匮。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此其理也。”他训诲子孙,学习不仅要勤苦,而且要勇于拼搏,不失时机,“趋时如鸷鸟猛兽之搏,为学亦须如此,所以云:时哉,不可失也。”苏颂还勉励子孙应勤于向师友学习,向广大劳动群众学习。这样的理念对他后来创造水运仪象台和编撰《本草图经》都起了重大作用。
四、持家以孝,治事以公
苏颂的家教以孝为本。《魏公谭训·家世》中专门记载了苏家孝悌传家的历史,其先祖苏光诲“性至孝,母夫人年逾八十,旨甘皆亲调……太夫人有疾,衣不解带,药必亲尝,焚香祷祠,寝食皆废,邻郡闻风向慕。”
苏颂与以自身孝敬尊长的往事,教育子孙。苏颂任大理寺丞、馆阁校勘时,俸禄只有一千七百钱,租房、养车马就用去三分之一。自己与妻子虽过得清贫,但还是将祖母、母亲、两位叔叔、两位姑姑,迎入京师孝养,与尊长共享天伦之乐。
苏颂的家教还提倡治事以公。苏颂与杜衍是挚友,曾多次得到宰相杜衍的举荐和悉心指导。后苏颂任相,杜衍的独生子任南都副长官,苏颂一视同仁,并无特殊照顾。
元祐七年(1092),苏颂与吕大防同时为相,吕大防提议按惯例将“累任京局”的苏嘉以“宰相子弟,例除馆职”。苏颂批评说:“馆阁乃朝廷育才之地,岂可令子弟以例得之。”由于苏颂的坚持,吕大防遂罢其初议。
苏颂治家,以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为立身之本,教育子孙要终生读圣贤之书,向圣贤学习。作为家教专著,《魏公谭训》不仅记述了苏颂自身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而且也总结了前人和长辈的教育经验。苏颂从自身的经历和社会经验出发,教育子孙应如何孝敬尊长,如何敦亲睦族,孝悌传家,以此向世人说明如何做人,如何为官,如何爱民,致仕后如何持家教子。(中国苏颂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管成学教授)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3:32 , Processed in 0.0408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