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铨(1102年—1180年),字邦衡,号澹庵,吉州庐陵芗城(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人。南宋政治家、文学家,爱国名臣,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与李纲、赵鼎、李光并称为“南宋四名臣”。淳熙七年(1180年)卒,赠通议大夫,谥忠简。著有《澹庵集》等。清朝乾隆皇帝为他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刻石于他的墓碑。2000年,江西省新闻媒体选评江西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胡铨被评为“脖子最硬的人”。
胡铨的一生是忠诚的、正直的、爱国的一生,正如他在《乾道三年九月宴罢》一诗中所写:“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他一生有三件事情非常著名,并且都体现了忠贞爱国、刚正义烈的精神:
一是募兵护城。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胡铨考取进士,时27岁,授抚州军事判官。因父去世,守孝未任。金兵南侵时,太守杨渊出逃,胡铨招募乡勇护城,抵御入侵金军。
二是戊午上书。绍兴八年(1138年),秦桧与金求和。金称南宋为江南,迫其纳贡称臣。36岁的胡铨时任枢密院编修官,冒渎天威,以身取义,写下了著名的《戊午上高宗封事》,请斩秦桧、王伦、孙迎三人头,震惊朝野,激奋人心。因为这份奏章,胡铨开始了23年被流放的生涯,但他始终坚持抗金、反对议和。
三是破冰退敌。隆兴二年(1164年),金兵压境。南宋四州失守,高邮危急,议和之声重起。年迈的胡铨临危请命,以兵部侍郎亲领三军抗敌。兵至淮河,大雪冰封。胡铨不顾年迈,身先士卒,手执铁镐,破冰渡江,击敌于射阳,解高邮之危,大获全胜。孝宗御驾亲迎,胡铨威名远播。这一年,胡铨已是62岁高龄。
胡铨的忠义精神,与他的家规家风息息相关。早在北宋真宗年间,胡氏一族就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正是在“家规十条”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他,在去世前不久又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胡氏宗祠 胡铨家族:清白家规传后人
解说词
在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中部,有一座1700多年历史的庐陵古镇:芗城(现值夏镇)。古镇里有座古墓,每年,前来古墓拜谒祖先的海内外胡氏后裔络绎不绝。是谁让胡氏后裔认祖归宗?就是这位被文天祥等庐陵先贤奉为学习榜样的南宋著名爱国名臣:胡铨。
五代末年,胡铨一族在芗城开基立业。自胡铨开始,胡氏大振,子孙多以“忠义”自勉,人丁日盛。“自古言之,庐陵胡氏为大族。”如今,吉安胡氏有7万多人,胡铨家族就有4万多人,四海皆有,人杰辈出。
那么,除了胡铨这位重要人物之外,还有什么秘诀凝聚整个家族历经千年风霜而生生不息呢?让我们翻开胡铨族谱,一起来看看流传了千年的《芗城胡氏家规十条》。
庐陵文化研究学者刘宗彬: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吉安,以芗城胡氏的家规,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芗城胡氏又以胡铨为“五忠一节”代表之一。因为他的影响使得胡氏家族的家训家规(被)赋予了深刻的社会意义和独到的忠厚传家、忠孝传家的文化意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胡铨家族先人们深知家规的重要,特意制定了《芗城胡氏家规十条》。“家规十条”共有礼让、士习、官箴、表率等十条戒律,包含礼仪教化、为官修德、农桑稼穑、缴纳田赋、禁盗安分等内容,教育子孙恪守道德,修养学识,正心修身,保持节义文章的门风。这十条家规,就是维护家族秩序的法则、教育子孙后代的行为规范,家族每个人必须遵守。
庐陵自古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对于家族来说,好家规就是传家宝。那么,芗城胡氏家规将什么“传家宝”传给了后人呢?通读“家规十条”,我们会发现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贯穿始终,那就是“忠”。
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体系中,“忠”是读书为官者最重要的品质。《芗城胡氏家规十条》,条条都是教育子孙后代要做到入则孝、出则弟、仕则忠。其中,“官箴”对“忠”进行了详细解释:“凡有隶仕籍者,无论一绾半通,尚各一乃心奏乃绩,以佐圣明,是之谓忠;以绍祖烈,是之谓孝。毋奔竞,毋瘝官,毋觖望,庶几圣朝名臣,而余姓亦有厚幸焉”。就是教育子孙后代为官要忠于职守,敬畏岗位;要忠于朝廷、报效国家;要忠于祖训,承继宗功祖德;不要追名逐利,锱铢必较;不要荒废官位,无所作为;不要患得患失,牢骚满腹。
为了让子孙后代遵守家规,胡铨家族将这凝聚了先人智慧的“家规十条”写进族谱,世代延续。在“家规十条”严格规范和教育下,胡氏后裔逐渐昌盛起来。南宋前期,多事之秋之际,胡铨挺身而出,让朝廷和百姓为之一振。
胡铨故里风光 庐陵文化研究学者刘宗彬:
他(胡铨)在当时考上进士的时候,遇上他父亲去世,他在家里守制三年,刚好遇上金边南下,过了长江,作为胡铨来说,他是一个读书人,才二十多岁,当时吉州的太守叫杨渊,他早就逃跑了,那么胡铨他募集几百乡兵,来保卫吉安城。实际上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得出他这种忠国、忠君、忠于人民的这种情怀在年轻的时候就已经形成。
在“家规十条”潜移默化地熏陶下,胡铨从一介书生逐渐成长为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而让胡铨威名远播的,则是史上著名的“一书安邦”的忠贞爱国壮举。1138年8月,当胡铨听说秦桧派人出使金国乞求和议屈辱称臣时,立即写了一篇《戊午上高宗封事》奏章送给宋高宗。在奏章里,胡铨将家规中的“忠”演绎到了极致,要求杀掉秦桧等奸臣,坚决声明:“义不与桧等共戴天”!
广场上的胡铨雕像 胡铨32世孙、胡礼遴:
他(胡铨)在《戊午上高宗封事》里面,提了几句这样的狠话,“愿斩三人头,竿之藁街”就是说把王纶、孙近、秦桧,把他们的头砍下来,挂到街上示众。
这篇饱含爱国激情的“斩奸书”,胡铨因此开始了23年被贬流放的生涯。23年流放,数次上书“斩秦”,胡铨在强权面前,始终高昂着不屈的头颅,体现着庐陵先贤刚正义烈的风骨。
“久将忠义私心许,要使奸雄怯胆寒。”深受家规教育的胡铨,用忠义赢得了生前身后名。抗金名将张浚曾说:“秦太师(秦桧)专柄二十年,只成就得一个胡邦衡”。清朝乾隆皇帝为他重修陵墓,御笔题词“与日月争光”,并刻石于他的墓碑。2000年,江西评选千年之中最杰出的十位历史名人,人们将“江西脖子最硬的人”的这个美誉送给了胡铨。
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党委书记黄宇清
他(胡铨)家风家训里面,主要体现在哪里?体现三个字,一个是忠。这个人你做什么事要忠诚。第二个字体现在哪里?在义。你这个人要有气节,要有义气。第三个就是志。人要有立志,要立志成才,要报效国家。
为了能让子孙后代遵家规传家风,一向注重言传身教的胡铨,感念“祖宗创门户之艰难,未有不自子孙不肖破之”,在去世前不久,专门用古律写下家训。在家训里,胡铨告诫子孙后代要“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胡铨古墓广场 值夏中心小学老师学生:
老师:宋 胡铨
学生:立身忠孝门,传家清白规。
但愿后世贤,努力勤撑持。
青山无言,忠魂永在。“家规十条”和胡铨家训一并写入族谱,成为全族世代遵循的圭皋。千百年来,胡氏后裔无不以家规家训为立身做人之本,形成了忠孝、清白的好家风。
在广袤的庐陵大地上,类似胡铨家族的家规家训有许多,许许多多的庐陵家规家训,共同培育出冠华夏的“三千进士”,书写了载入史册的“文章节义”的庐陵文化。
胡铨古墓广场 庐陵文化研究学者刘宗彬:
胡铨的整个家族家风家规,这些影响是相当大的。在我看来,他不仅仅是对他本家族的影响大,其实对整个庐陵文化先贤的榜样作用,也很大的,影响很大的。文天祥十多岁应县考的时候,他到庐陵学宫,看到了四忠图。看到的是欧阳修、杨邦乂、周必大和胡铨他们的画像。文天祥当时受这些人的榜样和先贤的影响。他(文天祥)说,如果我死了以后没有像他们一样,受到世人来祭祀的话,我就不算大丈夫。从这里面可以看得出,胡铨包括我们庐陵先贤这种好的家规、族规、家风,不仅仅是在家庭里面、族落里面的影响,整个吉安“五忠一节”的浩然正气,也就是这么一代一代传承下来的。
中共吉安市委党校副校长刘翔辉:
家风连着党风政风。胡铨家规家风的忠、义、节,是当今每位党员干部的做人为官的一面镜子,也是为官勤政中永不退色的“传家宝”。
鉴古知今,铭记历史,才能把握未来。千百年过去了,当翻看着这些沉淀在历史烟云中的家规家训,我们依然能感受到直抵人心的震撼。正是这种震撼,鞭策着我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里,凝聚起强大力量,书写我们清廉人生,共同构建我们清廉的家园!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3:21 , Processed in 0.03805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