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中记载哀公问孔子儒者的德行是怎么样的,孔子有这样一句回答:“儒有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戴仁而行,抱义而处”,把忠信作为甲胄,把礼义作为盾牌,头戴仁而行,怀抱义而居。对于儒者来说,忠信和礼义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国家来说,同样不可或缺,礼义二字在中华大地上刻有深深的印记。那么,何为义呢?
义,在甲骨文中有以下几种写法:
就字形来看,义字是从我、从羊,《毛传》中有“义,善”之言,善,也可以理解为好的、正义的,正所谓“义者,宜也”(《礼记·中庸》),那些符合一定社会道德标准的正当行为或正义行为,就是义。义的本义,就是社会认为合宜的道理或行为。
《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评论子产,说他有四种行为合于君子之道:“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里的义就是指合于道理、有法有度。子产是春秋时期郑国的贤相,当时正处于晋楚两国争强之时,而郑国地处两国之间,位置冲要。子产却能不低声下气、也不妄自尊大,使郑国得到尊敬和安全,事功著见,人尽皆知。孔子在这里特意说子产有四项君子之道,并且所列举的都是修己治人敦伦笃行的大节,可以说是极大的赞誉了。
君子,义以为质、义以为上。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将义看得十分重要。孟子对义的论述,更是流传下了一句经典:“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孟子看来,义是人的路,是人最正确的道路,“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而墨子,则更是认为“万事莫贵于义”。在墨子看来,义不仅是不侵犯别人利益或者劳动果实,也是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
另外,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义利之辨”,在义利观上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看法,即重义,并不是绝对弃绝功利,而是强调见利思义、以义制利、先义后利。孔子说富贵是人人都想要的,富贵如果可以求得,即使是做执鞭的贱职,他也会愿意的。但有一个前提,就是要“以其道得之”,如果使用不正当的方法得到的,“不义而富且贵”,那得到的富贵对他而言就是浮云了。
在中华民族的千年历史长河中,对义的推崇、对义的重视,影响了无数志士仁人,他们为国家民族大义,愿舍生取义,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用自身的言行去诠释“义”。万事莫贵于义,为人处世不可失之于“义”。堂堂正正做事,清清白白做人,不妄做一事,不妄取一文。义之一字,透露的是善、是正、是君子之德。(撰稿:施希茜 编导:赵长军 包装:陈晓晴 配音:张东岳)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6:37 , Processed in 0.03888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