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公祠祠堂正殿大门。门上对联:“忠贤将相,道德名家”。
从孩童起,便跟着长辈看包公戏、听包公故事,因此对包公并不陌生。包公名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于安徽合肥肥东县解集乡小包村。他一生为官二十多年,勤勤恳恳,清正廉明。去世后两袖清风,没给子孙留下什么财产,而是留下了一则独特且严厉的家训。在他去世后的第四年(1066年),好友仁岳和尚在合肥老城区内的兴化寺内辟西屋为祠,供奉包公遗像,这便是合肥包公祠的最早雏形。
包公祠外环护城河
清代思想家宋衡有诗云:“孝肃祠边古树森,小桥一曲倚城阴。清溪流出荷花水,犹是龙图不染心。”诗中所描绘的孝肃祠指的就是合肥包孝肃公祠,谥号为“孝肃”的包公的祠堂就坐落在安徽合肥包河的香花墩之上。
包公祠正大门
包河香花墩上的包公祠,始建于明朝弘治元年 (1488年),是当时的庐州太守宋克明为包家后裔及城内百姓兴建的读书场所,原名“包公书院”。明嘉靖年间,御史杨瞻重修“包公书院”,并定名为“包公祠”,后毁于战火。清光绪八年(1882年),包公同乡、晚清大臣李鸿章独自捐资2800两白银重建了包公祠堂,一直延续至今。
祠内由正殿、东西两厢房、廉泉井、流芳亭、回澜轩、包公故事蜡像馆及碧水和园林组成。
包公祠祠堂正殿
祠堂正殿,端坐着包公塑像,高约八尺。包公浓眉长须,双眉微蹙,神情端庄严肃,宋史中记载“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可见包公确是一位不苟言笑之人。包公塑像两边分别是王朝、马汉、张龙、赵虎四大护卫。祠堂上方高悬的“色正芒寒”横匾,彰显了包公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品格。这块匾额是李鸿章哥哥李瀚章所题。
《重修包孝肃祠记》石刻
祠堂旁侧有一块石碑,上面有一篇《重修包孝肃祠记》,则是李鸿章的手笔。
包公祠内包公刻像
包公祠内有一块刻有包公全身像的石刻。与印象中的包公形象不同,画上的包拯头戴乌纱帽,身着紫罗袍,脚蹬粉底靴,白脸长须。画像一直由包家的后代珍藏。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广东督学徐琪,在包家后代的家中看到了这幅画像,于是请工匠以包拯的画像为范本,临摹刻在包公祠的石碑之上,并挥毫写下一首动人诗篇:“岩岩我公,铁中之钢。危言鲠论,烈如秋霜。我持笏节,式公梓乡。肥水汩汩,蜀山苍苍。间气盘礴,浩乎方长。有开必先,羽仪栋梁。”
包公祠内的蜡像馆
包公祠内的蜡像馆旁有一株高约10米的古香樟树,苍翠繁茂、生机勃勃,俨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
包公祠内廉泉井
祠内玲珑小巧的六角亭里有一口古井名曰“廉泉井”。据说,泉水早已有之。而亭子则是李鸿章的侄孙、光绪年间举人李国蘅所修。
包公祠内游人如织
如今,前来包公祠拜谒、游览的人们日益增多,游人欣赏着祠堂内的建筑碑刻,聆听包公故事,传承包公文化。(合肥市纪委宣传部、合肥市包河区包公文化研究会)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3:16 , Processed in 0.03933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