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来啦!”农历腊月二十九回老家过年,一进爷爷家院门,我就兴奋地喊着。爷爷奶奶闻声迎出来,笑逐颜开。
进屋一番热聊后,我赶紧把孝敬老人家的一点心意拿出来,特别是给奶奶买的羊绒衫,也不知道颜色尺寸是否合适。看到我又给她买衣服,奶奶高兴之余忍不住“责备”:“让你别乱花钱你就是不听,我那么多衣服根本穿不过来。之前买的外套都还好好的一直穿着呢!”
“啊,那件衣服都快十年了,您还没扔呢。”我一脸惊讶。
“好好的还能穿,干嘛扔掉。不信你看看,我前两天还穿来着。”奶奶边说边起身去拿那件衣服给我看。
说起来,这件衣服是我刚上大学那会给奶奶买的,当时老人家乐得合不拢嘴,说孙女大了懂得孝顺她了。没想到八九年过去了,她还没舍得扔掉,一直在穿。看到奶奶拿过来的衣服,颜色暗淡了些,袖口处磨损后又被缝了一圈新袖口,其余地方倒是“基本完好”。
打开奶奶的衣柜,整整齐齐叠着半柜子衣服,其中穿了五六年甚至十几年的不在少数。就连衣柜本身,都是几十年前的老物件了。对从贫困年代走过来的爷爷奶奶而言,勤俭节约早已成为日常生活习惯,并且深深影响着子女。饭菜盛上要吃完,电视不看就关掉,钱该花的时候就得花,不该花的时候坚决不能浪费……从小到大,父母就教育我要懂得勤劳节俭、艰苦朴素。
我试着劝说奶奶,现在岁数大了,条件也好了,看到喜欢的衣服就买来穿,也花不了多少钱。“买那么多衣服来干什么?以前买的都穿不完,还好好的呢,扔掉多可惜。”奶奶的回答简单朴素,没什么大道理,却让我深思:为什么老买衣服却总觉得没得穿呢?自己的消费有多少是为满足真正的需求呢?又有多少陷入了“消费异化”的陷阱,是为了满足虚假需求、为了消费而消费?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方面,长辈们做得普遍比我们年轻人好很多。记得不久前在电视中看到,刚刚去世的“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家有张略显寒酸的小书桌,仅90厘米长,50厘米宽,跟小学生课桌差不多大。但就是在这张朴素斑驳的小书桌上,老先生读书、写作,笔耕不辍,著作迭出。
现如今,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消费观念也随之改变,与此同时一些浪费现象也随之出现:讲排场、比阔气,“月光族”等等。勤俭朴素并不是贫穷、抠门的代名词,而是指要合理、理性消费。所谓“断、舍、离”,最根本的还是“断”,断掉对物欲的执念,厘清自己跟物品的关系,不被物所累。
家风连着作风,家事连着国事。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种素养,一种仍值得大力倡导的理念和生活方式,需要不断传承下去。(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邢婷婷)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4 06:48 , Processed in 0.03944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