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传统风尚,是家庭成员成长的土壤,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家风一破,污秽尽来;家风纯正,雨润万物。
我家是一个典型的“小户人家”,不仅祖上并无什么名人,也没有成文的家规家训,但无论是彼此间相处,还是遇到困难时,家中长辈为人处世的方式和一些朴素言语,也言传身教、润物无声。仔细品味,平凡中不乏大道理。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小时候和爷爷奶奶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在我的印象里,爷爷是个对吃食有些讲究的老人,夏天,他会将细碎的紫苏叶子与切成丁的鲜嫩黄瓜青椒豇豆拌在一起,调入香油陈醋做成爽口小菜;冬日则常常用羊肉丸子和白菜叶煮一锅热汤驱寒。但这种讲究里,却始终有一种对食材的珍惜蕴含其中,洗菜时水龙头拧到最小,黄瓜把儿也要切进去,白菜叶煮了汤、白菜帮也断然不肯浪费。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成由勤俭破由奢”是爷爷奶奶时常讲的话语,他们经历过的艰苦岁月、电视报纸上出现的贫困地区的画面,都成为教育我们节约的例证。
爷爷奶奶一生简朴,认为衣服鞋袜不必有多好,干干净净为宜,不破不漏就行,旧了的衣服、床单、毛巾,改装成抹布、擦鞋布后继续使用。爷爷奶奶勤俭节约的好习惯深深影响了全家人。我们会将碗里的米吃净,妈妈还会将吃不完的饭菜留到下一顿热一热继续吃。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意识到,这种节约,不仅仅是节省钱,更重要的意义是对于生存资源的珍惜、对自己与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
“礼之用,和为贵”
古人说“千金买邻”,家人则用“远亲不如近邻”作为教育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第一课。小时候和爷爷奶奶住的家属宿舍是一家一户的平房小院子,左邻右舍相隔很近,还没上小学的我和妹妹精力旺盛,每天五六点钟就再也睡不着,定要爬起来玩耍,爷爷奶奶总会在周末的前一天和当天早晨不厌其烦地叮嘱我们,一定要轻手轻脚,不要大吵大闹,不能影响邻居休息。那时候,奶奶在房前屋后种了一些小葱豆角之类的菜蔬,每每成熟,总是不忘分一些给邻居同享。
家人开玩笑时,会管妈妈叫“王大姐”,以彰显其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以世俗的眼光来看,“王大姐”过去五十几年的人生经历并不十分顺遂,但得益于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她转述给我们的世界,似乎总是温情脉脉,某个为她指路的大妈热情洋溢,某个小伙子帮她拎了重物,某个出租车司机没有绕路价格公道,得出的结论多是“世上好人多”。
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加快了生活的节奏,往往也消解了人们的耐心。在北京这座日益巨大的城市中,面对乘坐地铁时候拥挤的人群、点菜之后久久不上的等待这些难尽人意的细节,冷漠症、焦躁症不时袭来,妈妈就会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与人为善,己所不欲之事勿要施于他人。偶尔一些服务人员态度欠佳,我们想要与之争论,妈妈总要拦住,说要多体谅别人,谁都难免会有情绪不好的时候,退一步海阔天空。
“君子必慎其独”
最近几年,媒体经常刊发有关诈骗的新闻,我们看到后提醒家人,妈妈笑言自己是低危人群,不用特别担心。我理解妈妈所谓的低危,主要是自信自己不贪图小便宜的性格。记得小时候路边有过这样的抽奖,奖品小到锅碗瓢盆大到家用电器,如果抽到盆碗这些小件就免费赠送,抽到大件则要买下来,不少邻居都乐在其中,聚集在一起讨论抽到哪些赠品。妈妈从不去凑这样的热闹,她说天下哪有免费的午餐,千万别对这些小便宜心存幻想。
妈妈生性大气豁达,但在教导我们自律上却锱铢必较。过去的物质资源相对匮乏,人们买东西比较慎重,就常有卖水果的摊贩在顾客下定决心要买之前拿出几颗来邀请品尝,妈妈从不许我们吃,觉得这种试吃有不劳而获之嫌,吃了人家的东西心里就怯了几分,不够体面。现在想来,杜绝试吃未免有些矫枉过正,但带给我们的正面影响却如影随形,让我懂得慎小慎微的重要性。
这几年,我和妹妹相继参加工作,我从事纪检监察宣传工作,妹妹在一家国有企业做财务工作,家人虽然对我们的品行信心满满,却也时常叮咛嘱咐要有知足感恩之心,万万不能有贪念。前些天播放的专题片《打铁还需自身硬》,全家人一集也没有落下,看完之后都很感慨,片中被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曾经也都是家人的骄傲,一旦走入歧途,打击往往更加沉重。人生之路漫漫,是否能够经过重重考验、端端正正行走,我和我的家人一直“在路上”。(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鲍爽)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4 07:02 , Processed in 0.03802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