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张谷英村:耕读继世 孝友传家
张谷英公第19代孙,原岳阳市政协主席 张治雄:
张谷英村的家训告诫后人要“循本份、崇廉洁、慎言语”,这个意思呀,就是说做人要循规蹈矩、本本分分,不该做的事绝对不能做,该做的事情一定要做好。无论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在行为方面,都要崇尚廉洁,不贪私利,一心为公;在言语方面,都要谨慎,不胡言乱语,不诽谤谣言。另外,在张谷英村的族戒中也有提到廉洁方面的内容,那就是第五戒“戒贪忌”,这个戒律非常好,意思是不要肆无忌惮地贪婪财物,现在之所以有许多当官之人纷纷落马,这与他们贪财是分不开的。没有想到数百年前张氏家族就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要求,留下了告诫,这是了不起的智慧。张谷英村不仅在家训族戒中对廉洁方面的内容作了明确规定,而且在张谷英村的议事厅中也作了相关要求,那里高高悬挂着一副对联,上面写着“议事商情,小异大同无远近;循规蹈矩,集思广益得方圆”,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推行民主集中制,无论大小事都要集体商量讨论,集思广益,共同决策,杜绝独断专行。上面所说的这些都是我们为官之人应该恪守遵循的准则,无论古今都不过时。张谷英村能从家庭的角度约束族人为官清廉,这是十分难得的,在古今诸多家族中也是十分罕见的,并且对于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如果我们每个家庭和家族都能约束家人为官清廉,那么我们整个国家必然会持续拥有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张谷英村瓦片
“家齐而后国治”。家庭是国家的细胞,要想治理好国家,就先要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在如今倡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背景下,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的教育、家训族戒的发扬显得至关重要。而历经数百年风雨的张谷英村,是中华民族传统大家庭的一个缩影,它的家训族戒和家族管理经验经受了历史的考验,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如今,我们回望张谷英村,不仅仅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民间建筑文化艺术上的奇迹,更是因为,其承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是每个家庭和家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张谷英家训族戒释义
张谷英村瓦片
第一部分:家训
一、孝父母
1、孔子曰:啜菽①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
2、罗仲素②曰:天下无不是底父母。
【注释】
①啜:吃;菽:豆类。“啜菽饮水”是后世成语“菽水之欢”的源头。
②罗仲素:1072-1135年,宋代理学家,名从彦,字仲素,号豫章先生,出生在南沙剑州(今属福建沙县),宋朝经学家、诗人,豫章学派创始人,有著作《中庸说》、《豫章文集》。此句引语中“底”字,相当于今天“的”、“之”。
【释义】
1、语出《礼记·檀弓》。孔子曾说:尽管只有豆羹清水、粗茶淡饭,但是对父母尽心侍奉,让他们精神愉快、感觉幸福,这就是对长辈最大的孝敬。
2、语出《罗豫章先生集》。罗从彦有云: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父母的教诲、意见,都应当虚心接受和听取。
二、友兄弟
1、苏琼①曰:天下难得者兄弟,易求者田地。
2、柳仲塗②曰:人家兄弟无不义者,尽因娶妇入门,异姓相聚,偏爱私藏,以致背戾,男子刚强者,几人能不为妇人言所惑?吾见罕矣。
【注释】
①苏琼:字珍之,北朝时期长乐郡武强(今河北武强县)人。历仕东魏、北齐、北周,先后当过荆州刺史府的长流参军、并州刑狱参军、南清河郡太守、行台左丞和大理寺卿等,是我国历史上颇负盛名的清官之一。
②柳仲塗:柳开,字种塗,河北名人,北宋太宗、真宗朝名人,著名文学家,有文集十五卷,作《家戒》千余言,刻石以训诸子。
【释义】
1、语出《北齐书·列传》。苏琼曾说:世上最难得的是兄弟手足之情,最容易得到的是土地。
2、语出《柳氏家训》。柳仲塗云:兄弟本来没有不义者,都是因为娶妇入门,各自成家,偏爱私藏,分立门户。男子刚强者,很少能不为妇人之言所惑。妯娌各有其好,故兄弟间仇隙是否产生,其原因全在丈夫。
三、睦族姓
1、范希文①曰:吾吴中②宗族甚多,吾固有亲疏,然吾祖宗视之则均是子孙,固无亲疏也。
2、又以张公艺③九世同居,帝问睦族之道,书百忍字以进。
【注释】
①范希文: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汉族,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②吴中:古称吴县。吴中区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南部,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兵圣孙武、草圣张旭、塑圣杨惠之、绣圣沈寿,蒯祥、范仲淹等一批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谱写了吴中历史上的华美篇章。
③张公艺:577-676,名艺,后世尊称为公艺。唐代郓州寿张县古贤村(今台前县孙口乡桥北张村人)。其生活的年代跨越了北齐、北周、隋、唐四代,寿99岁。以治家有方而名青史。张公艺有成德之望,博通经史,睿识超人,以忍修身,礼让齐家,主持族人900口,九世同居,张氏家族展现了朴素的中国持家兴业的古代文明。傳兵按:此句所引文字为后世成语“公艺百忍”的源头。
【释义】
1、语出范仲淹《范文正公续集·告子弟书》。范仲淹告诫子弟:吴中同宗族的人很多,对我来说固然有亲有疏的,但是在祖宗看来,都是子孙后代,没有亲疏之分。
2、典出刘昫《旧唐书·张公艺传》。唐朝时候有个张公艺,他的家里同住在一起不分家有九代了。高宗皇帝叫来问询家族和睦有什么好法子?公艺提起笔来接连写了一百个“忍”字向皇帝进言。
四、正蒙养
1、杜孟①训子曰:忠孝吾家之宝,经史②吾家之田。
2、横渠③先生曰:教小儿先要安祥恭敬,今世学不讲,男妇女从幼便骄惰坏了。
3、陈省华妻④曰: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
4、朱子⑤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一日不读。
【注释】
①杜孟:宋代普州(今四川安岳)人,早年入太学,因不满蔡京、童贯专权而愤然归乡。后入仕,官至尚书,为官清廉,不谋私利。爱民如子,受到好评;尽心于国事,忠于皇帝,并嫉恶如仇,公正无私。在治家方面,严格教育子孙,把“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作为治家格言,故人称其家族为“宝田杜氏”。到后世,杜氏人家遂以“宝田”为家族堂号。
②经史:经:经书,指儒家经典著作;史:史书,即正史,指《史记》《汉书》等官修纪传体历史著作。
③横渠先生:即张载,1020-1077,字子厚,宋代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哲学家,理学创始人之一。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张载与周敦颐、邵雍、程颐、程颢合称“北宋五子”。
④陈省华:939—1006年,字善则,北宋阆州阆中人。官至左谏议大夫。卒赠太子少师、秦国公。妻冯氏,封燕国夫人。陈省华妻冯氏教子有方,性严,不许事华侈。长子陈尧叟、次子陈尧佐、三子陈尧咨,世称“三陈”,父子四人皆进士,故称一门四进士,陈省华的孙女婿傅尧俞是状元,又称陈门四状元。
⑤朱子: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后人辑有《朱子大全》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标准。传兵按:此处文字所引,原文作“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此处有改动。又明末清初朱用纯有《朱柏庐治家格言》,又称《朱子家训》,亦有此句文字。
【释义】
1、语出宋谢维新所辑《古今合璧事类备要》。杜孟严格教育子孙,把忠孝当成传家的法宝,视读书为一生的财富。“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世称宝田之训。
2、语出《经学理窟·学大原》。张载曾说:教育要从小儿开始,先教安祥恭敬:即安定而不轻躁,详审而不疏率,表现要谦恭,心里要有所敬畏。如今不讲家庭教育,男男女女从小便骄惯坏了。
3、语出司马光《四令祠堂记》。陈省华妻子教子有方:不祈求获得多少金玉财宝,倒愿意期待子孙后代多出贤能之才。
4、典出朱熹《朱子家训》(录自《紫阳朱氏宗谱》)。朱子教育后代儿孙:子孙即使再愚钝,传统儒家经典也是要时时诵读的。
五、存心地
1、子思①曰:为善不求人知。
2、范尧夫②:我生平所学惟得忠恕二字,一生用之不尽。
3、赵肥义③曰:毋变而度,毋易而虑,坚守一心,以殁而世。 张灿炎:放飞的风筝总有一根丝线牵引,这就是张氏家风
虽然离开故土外出求学、工作已有三十多年,但她依然魂牵梦萦、难以割舍,尤如放飞的风筝总有一根细细丝线牵引着。每逢回乡探望父母、走亲访友,那幽深的巷道、潺潺的溪水、氤氲的厅堂,总是一次又一次触动着我。看着笑靥如花的孩子,口诵着长辈们告诫的家规族戒。曾经的我,同样是在长辈们“孝父母、友兄弟、端闺化、择婚姻”的谆谆教诲中逐渐长大,那时似懂非懂,但它已不知不觉中浸润到灵魂深处。
张谷英村的家谱至今已修至第七谱,明确记载了家规、家训、族戒。家谱家家有,人人都会看,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张谷英村的家风家训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童年记忆中,长辈告诉我们,吃饭要有吃相,身子要坐正,碗要用手端起,夹菜不能乱翻,只选好的,要顾及别人。掉在桌子上的饭菜要捡起来吃掉,不能浪费粮食。
张谷英村在于外族人交往时,遇事要以和为贵。村尾有一个陈先屋,有人口约一百余人。陈先屋人先张谷英人居住在这里有三四十年之久,张氏族人多,有2600多人,陈先屋人少,但张氏族人从不以强欺弱。前几年村上修水泥路,考虑到陈家是外姓人,最后决定,先修陈家屋前的水泥路,最后才修张姓自家门前的水泥路。
张谷英村重孝道、读诗书,儒风袭人,孝友传家。十七世祖锦山公70岁登上笔架山顶雄心设馆,栽桃育李,留下“故老犹传教,书香绕笔峰”的绝唱,以及八章共7140字的《劝孝歌》。其中的一些句子,如“劝善书多皆切记,我劝世人从孝起。堂前父母大于天,须知万事孝为先……”今天读来仍然催人泪下。
由于气候环境适宜,自然环境好,村民勤劳节俭,半耕半读、自给自足,加上家训族戒的约束作用,以及受儒家理学传统思想的影响,形成家族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凝聚力,这正是张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在现代都市里生活的越久,越希望老屋的优良传统得以保留,也为心灵深处的家园保留一片净土。
农事体验 张逸波:家规家训让我学会了礼让和成长
我是一个从山村里走出来的大学生,是家乡的山水养育了我。我的父母都是土生土长地道的农民,父母依靠村子近年来搞旅游开发做点小生意,偶尔回家还要帮忙招呼服务来游玩的客人。受父母的熏陶,让我在工作上很有启示,族人数百年来,尊儒重教、讲道德、重多情、重孝道、睦邻里,形成了“耕读继世、孝友传家”的良好传统。
村子里的孩子在上学时,就要学习祖传的家训族戒,以及文物保护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作为旅游区,要如何文明礼貌待客,所以村子里的人们从小究懂得待客之道,“孝父母、友兄弟”“睦族邻、正蒙养”“戒浮躁、戒贪忌”这些家训族戒,教育影响着每一个族人,我的父母从我懂事起,就记得每年清明、过春节,他们都会带上我和妹妹到祖坟上去挂扫、祭拜,至今都风雨无阻,他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祖辈,怎能有我们。我的父母现在还年轻,现在还不要我尽孝,但再忙,每个星期我也会打个电话问声平安。在外打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是家规家训让我学会了礼让、慎言谨行、不与他人争上下、勤职业、循本分、尊重上司、团结同事。
喜气盈庭
朱珊:以“书声”振“家声”
“文丹志友仲,功伏宗兴,其承继祖,世绪昌同,书声永振,福泽敦崇,流芳白代,禄位光隆。”这便是迁始祖张谷英为后人安排可传的三十四代派谱,至尽已传至“崇”字辈。在过去的600多年里,世间天地变化无穷,但此派名却一成不变。迁始祖理想之壮,几乎成为后人的精神支柱。
“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然后振家声。”张谷英村的人们历来便以授业解惑为贵。如同大屋祖先堂金字横匾上赫然写着的“世业崇儒”四个大字,读书隆礼成为张谷英村人们厚实灵魂的追求,也成为这个庞大家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和力量。
于是,张氏族谱家训中一再恳切地宣誓:“不求金玉富,但愿子孙希”;“遗子黄金满瀛,不如一经”;“忠孝吾家之宝,经史吾家之田”;“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寒可无衣,饥可不食,读书一日不可失”……
于是,位于当大门第五进西边的青云楼,从明末起就成了村里的私塾,当年“泥腿子”在门外洗脚进房,读罢诗书又挑起粪桶干活去了……
73岁的张正国是张谷英的第22代孙,在自己43年的教书生涯中曾担任过渭洞中学的校长。他告诉我,民国前,这里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贡员1人,贡生6人,秀才45人,太学生33人。新中国成立之后,这里的重学风气依然,几十年来出现了200多名大学生,还出了2名博士生,1名留学英国的博士后。
张谷英村的人都说自己家族的凝聚力来自于“孝友家风”,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四邻。而凡事以忍为先的“百忍家风”才是几百年来家族绝不涣散凝聚力的源泉。他们很自豪的列出了自己的五条家戒:“戒酗酒、戒健讼、戒多事、戒浮荡、戒贪忌”。
与张谷英村的人交流,会感觉他们说得都很神气,仿佛整个家族的荣耀都是自己一个人的。而或许,恰恰就是这种精神气质,延续了张谷英几百年来的荣兴。毕竟,除了血缘,凝聚这个家族的还有被强化的理念和情结。
在张谷英村蝇头小楷的手抄本家族文献中,我们看到这样的章句:“兴门第不如兴学第,振书声而后振家声”,“仁可发身,财可仁身。然仁可发财者易,财而后仁身者难,惟有财而仁身者为贵”。我们还听说大屋有许多规矩,诸如“姑娘出嫁后在婆家有纠纷,娘家人不准出面兴师问罪。张家是大族,不能以大欺弱,更要“礼让三先”……大屋内的习习儒风和重教尚德的文风,令我们被深深地感动。这里的故事让我们感到,弘扬家训族戒就是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承。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6:54 , Processed in 0.04052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