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上德①不德②,是以③有德④;下德⑤不失德⑥,是以无德⑦。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⑧为之而无以为,上义⑨为之而有以为,上礼⑩为之而莫之应⑪,则攘臂⑫而扔之⑬。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⑭信⑮之薄⑯,而乱⑰之首⑱。前识者⑲,道之华⑳,而愚㉑之始。是以大丈夫㉒处其厚㉓,不居其薄㉔,处其实㉕,不居其华㉖。故去彼取此。 
 【注释】 
  ①上德:无欲、无为、无以为。  ②不德:不欲、不为德。  ③是以:因为。  ④有德:随顺自然滋养万物不失玄牝。  ⑤下德:欲德、有为、有以所求为。  ⑥不失德:欲以不损不失多积德,而上德恒不失。  ⑦无德:不在无欲的真德之中,仍在欲的轮回中。  ⑧仁:大爱无别、一视同仁。  ⑨义:信守义理义业义友,以义为亲疏的原则。  ⑩礼:礼仪、礼节,是举为的规范。  ⑪莫之应:根本不可能与德相应,不可能达到有序的目的。  ⑫攘臂:提袖弄式。  ⑬扔之:应合客套、架式。  ⑭忠:忠诚,忠者不二、不变、不改。  ⑮信:守信重义、不背信弃义、不欺师灭祖。  ⑯薄:浅薄无根。  ⑰乱:欲乱、信乱、祸乱。  ⑱首:开始、前兆。  ⑲前识者:以前滑入名识道的学者、学识。  ⑳华:华丽不实的名象。  ㉑愚:愚弄、愚惑、误导。  ㉒大丈夫:有智之识、堂堂正正的人。  ㉓厚:深厚、处虚的深厚。  ㉔薄:浅薄、浮表。  ㉕实:诚实、稳定、不离其所。其所,虚中。  ㉖华:浮华、表面、虚伪、名象。  
 【今译】 
 上德不欲积德,是因为已经在无欲德能中;下德欲求不失德积德,是因为还在有欲的无根本德里。上德的境界是无为并且无以所求为,下德是欲识里的有欲为,并且也有以所求为。上仁有为但无以所求为,上义有欲为也有以所求为,上礼有欲为而心并不能纯正相应,则为提袖弄臂的仿效客套形式。所以,失道境后呈德,失德境之后讲仁,失仁境之后讲义,失义境之后讲礼。自从礼仪讲究之时,就说明已经是忠信很浅薄了,同时也是信乱理乱为乱的开始。以前的外道名象学说,是不入道的伪华名说,也是愚化失道的开始和起因。所以正大明理者,处其深厚的境界中,而不着执浅浮表象之术;处在诚虚的实境中,而不着弄名词象识的伪华。所以一定要去彼外欲之伪,取此中虚守之真。 
 【要旨参解】 
 一、德名两分。无欲的无为无以为名上德,上德不欲德、不为德、不失道一随应自然名不德。有欲为的有为有以为名下德,下德欲德、为德、以欲识善恶分别作为欲以德故名无德。 
 二、下德三层仁、义、礼。 
 三、逝生浊坠的次递:失道,德;失德,仁;失仁,义;失义,礼。礼是说明忠信已淡薄,乱已经开始。 
 四、导致失道的原因是以前欲知学识的产生,以道的伪华之词愚弄名象失道。 
 五、因此归上德之径必须处厚实、不着薄华,必须去彼取此守中虚得真地。 
 【续解】 
 一、仁、义、礼、智、信,虽有复智立信范行之用,但不可为靠执,都是去彼的过程法,都不是根本德。真德只在虚中无欲无为生。 
 二、死而不亡,殁身不殆,无缘同体,名报不殆,缘份永恒,因果不灭,一切都在色即空空即色中化解不二。 
 三、且不可伪华误导天下,自充真理自充救世主误导天下造大孽入无间。道律因果积量以误导断失人的慧命为诸恶之极,故既不可造恶天下众,更不可误导天下众而成众恶之天报不赦。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5-10-31 17:28 , Processed in 0.04676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