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
严复雕塑
严复(1854-1921年),福建侯官(今属福州)人,晚清著名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中西汇通的“思想先驱”。早年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归国后曾担任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北京大学首任校长等。他一生秉持“文之高下存乎气,法无新旧惟其时”的高度文化自信,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爱国兴邦;他一生致力于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引进《天演论》、《原富》(又名《国富论》)等八大西方科学名著,创立“信达雅”的译学理论;他首倡以“法治”代替“人治”的先进治国理念,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全民素质教育,苦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严复故居
严复故居正门
郎官巷严复故居,位于福州市三坊七巷郎官巷西段北侧20号,坐北朝南,共分主座与花厅两座宅院,占地面积609平方米。主座为清式规制,门内三面走廊,前设有插屏门,大厅面阔三间,正间分前后厅,左右边间为前后厢房;主座前廊西有小门通花厅,花厅前后走廊、栏杆均仿西方建筑纹饰。严复于1920年底回到福州,居住在这里,直至1921年病逝。尽管严复于此居住的时间不长,但却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2006年,故居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阳岐村严复故里,位于福州市乌龙江北岸的仓山区盖山镇阳岐村。这里有严复童年、少年生活过的“严氏祖居”、严复晚年住过的“玉屏山庄”,还有严复去世前几年精心策划修复的“尚书祖庙”等。
严复家风家训
严复的家风家训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子女、家人的大量家书中。作为晚清著名教育家,严复对家庭教育十分重视。他提倡中西文化交流碰撞,教导子弟注意文理、中西学问的渗透、互鉴,既要学习现代科学知识,也不要忽视国学;他特别强调书本的学习与实际历练相结合,“往后阅历一番,盖不徒堂课科学,为今日当务之急也”;他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在为子女写的遗嘱中告诫,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以社会利益为重;他教育子女勤业敬业、爱国爱家,他热情鼓励国人和子女“乐居工商之列”,指出“惟此有救国”之实功。
治学、齐家、爱国、奉公,是严复家风家训的核心内涵;“勤业重群冠中西”,勤学勤思、敬业乐生、学贯中西、爱国奉公始终是严家子孙共同拥有、始终遵守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
●视频脚本
福建福州严复:
治学修身睦家族 爱国奉公兴天下
一叶勃发而知春。
他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故事:不仅演绎了近代中国社会及思想的进步,更折射出当代科学与爱国精神的非凡意义。
他,就是严复。晚清著名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中西汇通的“思想先驱”,一生高举科学与爱国两面大旗,大量翻译介绍西方学术著作,宣传科学和民主思想,展现了救国救民、胸怀天下的气魄。
闽都福州,人杰地灵。严复从这里走向世界。
乌龙江北,仓山阳岐,风光绮丽,一代宗师严复的诞生地,这是他童年生活的摇篮。
郎官巷
严复故居,位于三坊七巷郎官巷,于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正如严复的人生基调,承载了他晚年落叶归根的生活印迹。
在南后街7号,还有展示墨宝、弘扬思想的严复翰墨馆、严复书院。曲径通幽,翰墨书香,这里藏有信札、手稿、书贴、对联、中堂、四条屏等严复真迹,人们可以在此感悟严复的智慧哲思。
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卢美松:
严复出生中医世家,他的父亲非常重视教育,聘请了很多有名的老师悉心教导他,为严复后来的西学之路打下非常坚实的国学基础。严复一生严于律己,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他的家训,其中提到几个“须”:“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须勤思,而加条理;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这是他对自己一生的要求,也是对后代的教育准则。他常通过信件教导子女勤谨好学。他在给四子严璿的信中这样写到:“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学问之道,水到渠成,不断努力,时至自见。
严复亲笔书函
满腹热情,遨游学海。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严复立志以实际行动报国救民;而他的言传身教,也使得严家子弟勤于所业,严谨求实,打下了深厚的中西学基础,对后世形成一股潜移默化的力量。
严复族亲、福建省委党校教授 严以振:
光绪六年(1880年),严复从福州船政学堂调到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当时经济比较拮据,他只身到天津连家属都没带。后来严复任学堂总教习,虽不是官职,他却不在乎,只看重实际责任。严复认为,一个国家一定要拥有海权,有海权国家才能安定。在北洋水师学堂筹办过程中,从招收学生、招聘老师到课程设置,严复事必躬亲。在此期间,他还翻译出版《天演论》。当时经济境况差,他却说“吾以救世也”,即使要斥巨资出版也在所不惜。综观严复一生行迹,他始终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而且,他的爱国不是简单喊几句口号,而是提出务实的思想、具体的措施,如“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等,这些提法至今还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这种爱国热情,渗透到了严氏家族历代子孙血脉中,辈有英杰。严氏子孙始终践行着祖宗的谆谆教导,一代又一代严家人用自己的青春与热血书写了保家卫国的故事,既有威武不屈的大丈夫,又有中国海军教育的开创者、英勇抗战的海军将领等,将一家门风传承延续、发扬光大。
严复翻译的《天演论》
福建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孙汉生:
“盖世间一切法,惟至诚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百世不惑。”严复认为,只有大公无私,依法治国,方能无愧百代。1881年,严复为北洋水师学堂到福州招生,他委托堂兄严观涛将学生护送来天津,特别嘱咐道:“务必一切奉公守己。”1898年,严复在海军处任一官职,收到四弟严观澜的一封信,说他计划到天津来,要严复替他谋一份差事。严复立即回信拒绝,认为任用亲戚会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严复的侄儿严家井幼时被带到天津上学,赚了大钱后因感激严复,偷偷把五百元钞票塞进严复的衣袋,被严复板起面孔教训“取伤廉,予伤惠”。
为官之美,在于勤廉。严复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认为“富贵不能淫”,毫不动摇地以清廉正直为人生路标,及时告诫后辈要恪尽职守为人民,令人敬佩。
福州市阳歧严复纪念馆馆长 严孝鹏:
作为严氏一族之长,严复非常推崇“忠孝节义”四端,认为这是“立国精神”。家和万事兴,他时刻用心维系严家的团结和荣誉。他在给长子严璩的书信中写道:“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有一次,家中兄弟大吵,严复不仅将儿子狠狠批评,还告诫妻子,以后这种情况要及时劝阻。他对后辈的严加管教、提携帮助,让家族充满温情,并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互敬互爱,家庭和睦,严复以强烈的家族意识振兴门风,“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风代代相传,造就严家人才辈出、绵延不绝的传统。
1921年,69岁的严复面对时事感伤喟叹,在福州郎官巷走完了自己为近代中国救亡图存、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奋斗的一生。
严复故居“严复与儿孙”展厅
福州严复翰墨馆馆长 郑志宇:
如今,严复的后裔代代成长,枝繁叶茂。2014年,纪念严复诞辰160周年大会在福州举办,号召学习严复严氏家风家训,继承严复爱国兴邦的情怀和开拓变革的思想。2017年,纪念严复首任北大校长105周年专题展览在北大开幕,让莘莘学子感受严复精神的感召与激励。
身正为范铸栋梁,家国情怀成一脉。
严复炽烈的爱国之情、不凡的精神气概,迸发出壮丽辉煌的旋律,以恒久的穿透力、感召力,在时代上空、在无尽的岁月长天,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严复家风家训摘编
治学篇
但勤习之,久后自有进步也。
——1906年《与甥女何纫兰书》
【译文】
只要勤加练习,时间久了自然会有长进。
为学须有优游自得之趣,用力既久,自然成熟,一时高低毁誉,不足关怀也。
——1919年《与四子严璿书》
【译文】
做学问须有悠闲自得的乐趣,用功久了,学问自然会成熟提高,一时的褒贬毁誉,不必挂在心上。
必将阔视远想,统新故而视其通,苞中外而计其全,而后得之,其为事之难如此!
——1902年《与〈外交报〉主人书》
【译文】
(中国文化的转型)一定要做到阔大视野和拓展思想,统括新知旧学而使之贯通,兼蓄中外文化而虑及全面,这样才能有所创获,而要做好此事将是何等困难啊!
是以讲教育者,其事常分三宗:曰体育,曰智育,曰德育。
——1906年《论教育与国家之关系》
【译文】
论及教育,其内容常常分三方面:体育、智育、德育。
中小高等皆造就学生之地,大学固以造就专门矣,而宗旨兼保存一切高尚之学术,以崇国家之文化。
——1912年《论北京大学校不可停办说帖》
【译文】
大中小学的教育都是培养造就学生的地方,大学本来就具有造就专门人才的功能,而它的宗旨还兼有保存传承一切高端学术的意义,以此弘扬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
齐家篇
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心身并治,不宜有偏。
——1894年《与长子严璩书》
【译文】
要想做有用的人,需要身心内外兼修,不能有所偏废。
须知人要乐生①,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
——1921年《严复遗嘱》
【注释】
①乐生:以生为乐。
【译文】
要知道人应爱惜生命,把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
居今之日,时异往古,有志之士,须以济世立业为务,不宜溺于文字,玩物丧志。
——1910年《与三子严琥书》
【译文】
当今时代,与以往不同,有志之士,必须以服务社会、开创事业为急务,不应沉溺于文字之中,乃至玩物丧志。
严复故居大厅
爱国篇
须知中国不灭,旧法①可损益,必不可叛。
——1921年《严复遗嘱》
【注释】
①“旧法”:指传统文化。
【译文】
必须知道中国一定不会灭亡,传统的东西可以斟酌增减,但决不可以背叛废弃。
必有海权,乃安国势。
——1908年《代北洋大臣杨拟筹办海军奏稿》
【译文】
一定要拥有海权,国家才能有安定的形势。
奉公篇
盖世间一切法,惟至诚大公,可以建天地不悖,俟①百世不惑。
——1903年《〈群己权界论〉译凡例》
【注择】
①俟(sì):等待。
【译文】
世界上的一切法律,惟有本着极其诚心诚意、大公无私的立法精神,才可以不违背天地意愿,即使过了百代也不会令人疑惑。
国之所以常处于安,民之所以常免于暴者,亦恃制而已,非恃其人之仁也。
——1905年《〈法意〉案语》
【译文】
国家之所以长久处于安定局面,百姓之所以长久免于暴政苛扰,依靠的是制度,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个当权者的仁德。
严复故居石碑
●专家观点
钟情于家国的真挚情怀
作为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严复高瞻远瞩,“阔视远想”,富于卓越见解。就其垂训家人、培植门风而言,也充满了爱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善待人生的理智态度。他对后辈循循善诱,虽训诲之词而无疾言厉色,饱含真挚情感。
如他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告诫说:“欲为有用之人,必须表里身心并治,不宜有偏。”他开导侄女说:“勿为害小而为之,害不积不足以伤身;勿为益小而不为,益不集无由以致健。勿嗜爽口之食,必节必精;勿以目前之欲,而贻来日之病。”虽是养身之教、健体之训,亦富含人生哲思。他还诚恳地诫勉晚辈:“虽千辛万苦,总须于社会着实有益,可与后来人取法。”可见他对后生的要求,既着眼于社会,也着眼于长远,充满了思想家的睿智与远见。
严复在1921年生命的最后一息,于福州郎官巷寓所,语重心长而又言简意赅地表达了他对后辈、对家人的教诲,集中体现了他的处世思想和人生态度。他手书六条遗嘱,以示后人。第一,“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在国力衰微、国势危殆之中,严复仍坚信国家不会灭亡。同时切嘱对旧法即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绝对不可背弃,但要注意斟酌损益。这是热忱爱国者的心声,文化自信者的独白,也是睿智思想者的箴言。第二,“须知人要乐生,以身体健康为第一要义”。这体现了他通达乐观的人生观,以爱惜生命、保护健康为前提。第三,“须勤于所业,知光阴时日机会之不复更来”。严复嘱咐家人须勤业,即敬业,做好分内之事,其后句接连指出光阴、时日、机会问题,可见他深感人生短促,生命可贵,机会难得,不可荒废、虚度或错失;从他对事业的勤勉和严谨态度,以及对建立事功的紧迫感,也可看出他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第四,“须勤思,而加条理”。即要求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勤加思考,开动脑筋,分析事物,认识道理,并且加以条贯整理,形成逻辑,这样才能构成缜密的理性思维。这是人类深化认识的必经之路,也是经世致用的可靠方法。严复重视学习方法和思想方法,他通过翻译西方社会科学“八大名著”,不仅为中国人引进新的世界观,同时也引进了科学的方法论。第五,“须学问,增知能,知做人分量,不易圆满”。他从做事业进一步讲到做学问,希望后人从增加知识和能力之中,为社会做贡献,强调要认识自己的分量,要有自知之明,特别要知道做人做事都不易十分圆满,应当知足知止。第六,“事遇群己对待之时,须念己轻群重,更切毋造孽”。个人处在社会中,都存在个人与群体的关系问题,严复讲己轻群重的道理,正体现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同时告诫后人,要为社会多做贡献,不能因谋求私利或满足私欲而成害群之马,造孽于社会。
严复正是这样,用平实的语言讲述普通的道理,循循善诱,润物无声。他在最后指出:“审能如是,自能安平度世。即不富贵,亦当不贫贱。贫贱诚苦,吾亦不欲汝曹傲之也。”严复生自贫寒之家,诚知穷困之苦,故勉励后人以切实有用的“安平度世”之方。这是深思熟虑的人生总结,集中体现了严复的国家观念、文化思想、人生态度和品格操守。这里没有豪壮之语,也不作高深之论,却含义隽永、意味深长。(福建省文史研究馆原馆长 卢美松)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1-23 13:03 , Processed in 0.04655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