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人 文 家 风 查看内容

浙江绍兴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书清白赋家风

2017-11-15 10:15| 发布者: 苍穹| 查看: 2845| 评论: 0|来自: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陆游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铜像

 

  陆游生于北宋末年,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今宁德市)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故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故里,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著作丰富,诗作9000多首,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陆游的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陆游家训

 

  陆游家训主要包括一部家训专著《放翁家训》和他写的约200首教子诗词。

 

  《放翁家训》共26则,3700余字。陆游44岁时开始写第一则,到80余岁成稿,跨度40余年。《放翁家训》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厚葬无益,墓志求实;二、简朴持家,为官戒贪;三、孝悌行家,谨慎交友;四、耕读传家,宁农勿仕;五、邻里和睦,切莫兴讼。家训涉及到修身、处世、治家、教子等多方面内容,对陆氏后裔有很好的训导作用。

 

  除《放翁家训》外,陆游还撰写了近200首有关教育子女的诗词,在中国家训史上独具特色。这些教子诗词,是陆游一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对子孙苦口婆心的嘱告。字里行间,既洋溢着这位伟大爱国诗人的拳拳报国之心,又饱含着一位慈祥父祖对子孙们深深的亲情、浓浓的爱意。

 

 

 

陆游作品集《剑南诗稿》

 

  ●视频脚本

 

浙江绍兴陆游:亘古男儿一放翁 诗书清白赋家风

 

  浙江绍兴陆游小学学生朗诵: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是南宋诗人陆游留下的最后一首诗,八十五岁高龄的他躺在病榻上,带着满腔的遗憾,写下对儿子的临终遗嘱。他念念不忘山河破碎、北国沦陷,他希望祖国有南北统一、民族团结的一天。这首诗,已成为千古绝唱,流芳百世。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现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是我国文学史上现存诗歌数量最多的诗人。他的诗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突出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八百多年来一直深深地激励着后人。

 

  作为江南世家,陆氏家族一直传承着优秀的家风,十分注重家教、家训,祖上就有家训《修心鉴》存世。陆游在先辈言传身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修改,写下了一部家训专著《放翁家训》,提出了较为完备的陆氏家族行为准则。后来,陆游又通过创作诗歌的方式,多次对家训进行补充,对儿子进行训教,仅“示儿诗”就有一百八十首之多,这在文学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后人将这些“诗训”与“家训”相提并论,称之为诗化的“家训”。

 

 

 

陆游故居遗址

 

  中国陆游研究会副会长 宣传中:

 

  陆游的家风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有名的,他的祖上一直非常注重对后代的教育,陆游本人对他的儿子、孙子、曾孙也一直言传身教。在他的诗歌中,“示儿”家训所占分量很重。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这首著名的咏梅词可谓家喻户晓。诗人通过颂梅来表达自己朴实无华、不慕虚荣的品性以及志节高雅、操守如故,始终保持清白人格的无悔信仰。

 

  陆游不仅保持清廉的作风,还尽心尽力为民办事。他在江西任上遇到严重水灾,急忙向朝廷上奏,在救民于水火的紧急情况下,敢于担当,立即开仓赈济灾民。陆游在成都为官时,当地疫病流行,他不忍看到穷苦百姓染病束手待毙的惨状,便拿自己的钱,亲自配制汤药,在街头设置许多药缸,让民众速取速饮,使众多病人转危为安,有效抑制了疫病的大规模流行。

 

  教育子孙继承清白家风,严于律己、勤于修身,是陆游家规家训中突出的一点。这是诗人一生仕途和人生经验的总结。陆游在《放翁家训》中要后代牢记“孝悌行于家,忠信著于乡”和“廉直忠孝”的陆氏家风,克制贪欲。他认为,“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如果只是为了让人羡慕,除了满足虚荣又有什么好处?贪得无厌只会害了自己。因此,他告诫子孙,常能“如是思之,贪求自息”。

 

  他告诫外出当官的儿子与侄儿为官要清廉:“清若鹤林泉”、“节若江水清”。儿子陆子龙去吉州(今江西吉安)上任,陆游在《送子龙赴吉州掾》的诗中,叮嘱他要清白自守,做个廉明的好官,“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至于自己,温饱即可,叫儿子不必为此惦念,即便衣衫破旧被人嘲笑,也心安理得,问心无愧。他甚至还主动要求朝廷停发俸禄。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在家训中十分强调读书修身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才能出真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已成为不朽名言。在陆游看来,读书是陆家的传统:“五世业儒书有种”,“读书守素业,蝉联二百年”。陆游祖父陆佃以苦读闻名,父亲陆宰则是浙东著名藏书家。陆游六岁起就受到父亲启蒙,这对陆游的人格、思想、治学等方面的成长有极大的帮助。因此,陆游对自己儿子的读书学习也时常予以引导与鼓励。他劝导子孙多读经史,养成宽厚待人、谦恭有礼的品行;他教诲“学贵身行道”,不仅要读书,更要躬身践行。

 

  陆游还坚持严管才是厚爱的治家之道,对后代的管教片刻不敢放松,“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他相信这样严加训诫十年,子孙自然会养成良好习惯和品德,否则将来就会后悔。迟暮之年,壮怀之余,陆游仍然“惟顾念子孙”。

 

 

 

陆游纪念馆·务观堂

 

  陆游后裔 陆纪生:

 

  他(陆游)在书中找到真理,在书中教育后人,在书中把自己爱国主义的伟大抱负表达了出来。

 

  陆游的一生是爱国的一生。他文武兼备却仕途坎坷,三十四岁才被任命为宁德县(今属福建省宁德市)主簿。虽然官职一直不高,但“位卑未敢忘忧国”,面对国家内忧外患,陆游一次次上书力主北伐,直到四十八岁,才被主战的四川宣抚使王炎聘为幕僚,在南郑(今陕西汉中)直接参与了战斗。这是陆游一生中唯一一次亲临前线、力图实现爱国之志的军事实践。虽只有八个月,却给他留下了终生难忘的记忆,也使得爱国成了他诗歌创作的主题,成为陆游家教、家训中最核心的内容。

 

  绍兴文理学院教授、绍兴陆游研究会会长 高利华:

 

  陆游的爱国情绪饱含在他的生命里,洋溢在他的作品中,《示儿》、《书愤》、《关山月》等诗歌唱出了爱国的最强音,激励了他的家人,也激励了后人。

 

  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何忠礼:

 

  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元军从四面八方进攻南宋流亡政权的最后一个基地——崖山,当时留下的将士还有10万人,个个誓死不屈,这种爱国精神,可以说是惊天地、泣鬼神。据考证,在这殉难的士兵与官员中,有16位是陆姓人氏,这些陆姓的士兵中有些是陆游的子孙,有些可能是陆游本家的子孙。由此可以看出,陆游那种爱国主义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直到今天,陆游的爱国主义思想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陆游家训包含着治学修身、耕读传家和兼济天下等诸多内容,也蕴藏着传统文化丰富的价值和生命力,并将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陆游的后辈们,正将陆游精神接力传承,不断谱写新篇章,续写新辉煌。 

 

  ●陆游家训摘编

 

爱国篇

 

死去元①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②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③无忘告乃翁。

 

  ——《示儿》

 

  【注释】

 

  ①元:本来。同“原”。

 

  ②九州:指中国的领土。

 

  ③家祭:旧俗后辈对先人的祭奠。

 

  【译文】

 

  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了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①夜雪瓜洲渡②,铁马秋风大散关③。

 

塞上长城④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书愤》

 

  【注释】

 

  ① 楼船:一种大型战船,三国时期发明。

 

  ②瓜洲渡:地名,今在镇江对岸,当时是边防重镇。

 

  ③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县西南,当时为宋金交界处。

 

  ④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这里作者用作自比。

 

  【译文】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如此艰难。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感到热血沸腾、怨气如山。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国家扫除边患。到如今垂垂老矣,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不由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能像他一样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僵卧①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②轮台。

 

夜阑③卧听风吹雨④,铁马冰河入梦来。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注释】

 

  ①僵卧:直挺挺躺着。这里形容自己穷居孤村,无所作为。

 

  ②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戍,守卫。轮台,现在的新疆轮台县,汉代曾在这里驻兵屯守。这里泛指北方的边防据点。

 

  ③夜阑:夜深。阑:残尽。

 

  ④风吹雨:风雨交加,和题目中“风雨大作”相呼应;当时南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风吹雨”也是时局写照。

 

  【译文】

 

  我直挺挺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没有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悲哀,心中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在披着铁甲的战马上,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勤学篇

 

古人学问无遗力①,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②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注释】

 

  ①无遗力:用出全部力量,没有一点保留。

 

  ②绝知:深入、透彻的理解。

 

  【译文】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往往年轻时开始努力,要到老年才取得成就。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比较浅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学贵身行道,儒①当世守经②。

 

心心慕绳检③,字字讲声形。

 

吾已鬓眉白,汝方衿佩青④。

 

良时不可失,苦语直须听。

 

  ——《示元敏》

 

  【注释】

 

  ①儒:泛指读书人。

 

  ②经:经典,经书。

 

  ③绳检:规矩,法度。

 

  ④佩青: 腰边挂着青色的印绶,泛指任官。

 

  【译文】

 

  读书做学问,最可贵的是对所学的道理能够学以致用、身体力行。作为一个读书人,应该终生恪守先贤在经籍中传授的道理。心中应该仰慕先贤的高尚人格,努力以先贤的教诲约束和指导自己的言行,并且要认真琢磨每个字的含义。我已经老了,而你正值大好年华。一定要刻苦攻读,努力实践,加强修养,莫失良机。我苦口婆心全是为你好,望你一定听我的劝告。

 

 

 

文能换骨余无法,学但穷源自不疑。

 

齿豁头童方悟此,乃翁见事可怜迟。

 

  ——《示儿》

 

  【译文】

 

  除读经习文能让人脱胎换骨、面貌一新外,别无他法;做学问就要穷根溯源,自然就不存疑问了。我老到牙齿豁了、头发秃了,才醒悟这个道理,可怜你们的父亲,洞见学习之事理已经太迟了。

 

廉洁篇

 

汝为吉州吏,但饮吉州水。

 

一钱亦分明,谁能肆谗毁?

 

聚俸嫁阿惜,择士教元礼。

 

我食可自营,勿用念甘旨。

 

衣穿听露肘,履破从见指。

 

出门虽被嘲,归舍却睡美。

 

——摘自《送子龙赴吉州掾》

 

  【译文】

 

  你是吉州的官吏,喝的是吉州的水,就要为吉州百姓做好事。在金钱的问题上,哪怕是一文钱,也要公私分明。自身清白廉洁,旁人就没有理由说你的坏话。平时要省吃俭用,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陪嫁女儿,用自己挣的钱请品德高尚的教师教导自己的儿子。我虽然已经老了,但一切尚可以自理,吃饭问题,你不用惦念。衣服、鞋子破了,出门虽会被人嘲笑,但我却不在乎,回家后仍然可以心安理得地睡个好觉。

 

为贫出仕退为农,二百年来世世同。

 

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①切勿坠②家风。

 

  ——《示子孙》

 

  【注释】

 

  ①汝曹:你们。

 

  ②坠:辱没、败坏。

 

  【译文】

 

  “出仕为官,退守为农”,这是我们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家风家规。若贪图荣华富贵,一味追求功名利禄,最终会惹祸上身,你们切勿辱没清白家风。

 

   天下之事,常成于困约①,而败于奢靡。游童子时,先君②谆谆为言,太傅③出入朝廷四十余年,终身未尝为越产④,家人有少⑤变其旧者,辄不怿⑥。

 

  ——摘自《放翁家训》

 

  【注释】

 

  ①困约:贫困俭约。

 

  ②先君:这里指陆游的父亲陆宰。

 

  ③太傅:这里指陆游的高祖陆轸。

 

  ④越产:指过多的财富。

 

  ⑤少:通“稍”,稍微。

 

  ⑥怿(yì):喜悦,高兴。

 

  【译文】

 

  天下之事往往在贫困俭约发奋图强中成功,而在奢侈萎靡不求上进中失败。我很小时,父亲曾严肃地对我讲,先祖在朝中为太子太傅四十余年,终身未曾积累财富,家里人在生活上稍稍改变一下,他就很不高兴。

 

修身篇

 

  世之贪夫,溪壑无餍①固不足责。至若常人之情,见他人服玩,不能不动,亦是一病。大抵人情慕其所无,厌其所有,但念此物若我有之,竟亦何用?使人歆艳②,于我何补?如是思之,贪求自息。若夫天性澹然③,或学已到者,固无待此也。

 

   ——摘自《放翁家训》

 

  【注释】

 

  ①溪壑无餍(yàn):像溪流深沟一样,没有满的时候。

 

  ②歆(xīn)艳:喻羡慕。

 

  ③澹(dàn)然:恬静、淡泊的样子。

 

  【译文】

 

  世上那些贪婪的人,其欲望像沟壑一样难以填满。至于一般人的性情,见到他人的华服珍玩,不由得怦然心动,也是一个大毛病。大抵人之常情就是羡慕自己没有的,不珍惜自己已有的。但也应该想一想,这件东西若归我所有,究竟有什么用处?让别人羡慕我,对我又有什么好处?若能这样想,贪心自然就平息了。至于那些天性淡泊,或者学问已达到一定境界的人,当然就不会有这种念头了。

 

  人士有吾辈行同者,虽位有贵贱,交有厚薄,汝辈见之,当极恭逊。已虽高官,亦当力请居其下。

 

  ——摘自《放翁家训》

 

  【译文】

 

  在我的同辈人中,虽然有的人地位高贵,有的地位较低,有的交往甚笃,有的来往不多,但你们见到后,都要恭恭敬敬。即使你们做了高官,也要这样做。

 

  后生才锐①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子,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如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②。吾此言,后生之药石③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摘自《放翁家训》

 

  【注释】

 

  ①才锐:才思敏捷。

 

  ②端:这里指一个方面。

 

  ③药石:治病的药和石针,这里指良药,规劝。

 

  【译文】

 

  小辈中才思敏锐、锋芒毕露的最容易学坏。倘若有这样的人,做父兄的应当忧虑,不能把它看作可喜的事。一定要加强约束和管教,让他们熟读儒家经典和诸子百书,训导他们做人必须宽容、厚道、恭敬、谨慎,不要让他们与轻浮浅薄之人来往和相处。长此以往,志向和情趣会自然养成。否则,令人烦忧的事情不会只有一个方面。我这是给后人防止过错的良言规诫,各位都应该谨慎地对待,以免日后留下遗憾。

 

 

 

陆游故居(旧址基础上重建而成)

 

  ●名家观点

 

陆游的爱国诗篇为何这么打动人心?

 

  陆游的一生,既奋发有为,又品德高尚,其行为和作品皆具有道德典范意义。陆游的家训更是意义重大,他教育子弟时重言教,更重身教。

 

  陆游是一位忧心国家前途命运的爱国者,二十岁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愿,决心以自己的文才武略为恢复中原的事业做出贡献。由于时代的原因,陆游壮志难酬,报国无门,只好把满腔热血洒向诗歌创作。他用豪荡雄伟的诗歌把爱国主义的主题高扬到新的高度,其《关山月》、《金错刀行》、《胡无人》等代表作,传诵至今。陆游的爱国情怀终生不渝,在绝笔诗《示儿》中还谆谆嘱咐儿孙说:“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以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定格于千年青史,他的诗歌也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生动教材。

 

  陆游也是一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士人。他长期在地方上任职,后来又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农村生活了很久,对民间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对自己坐食俸禄表示愧疚:“齐民一饱勤如许,坐食官仓每惕然。”陆游的《农家叹》是宋诗中描写农民疾苦的最好作品之一,充分展示了诗人关心人民的情感。

 

  陆游作诗,极其重视诗歌的社会功能、教化功能,也即孔子所谓“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事父”的内涵并不止于侍奉父亲。孔子倡导孝道,其实就是倡导以“孝悌”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所以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到了孟子,进一步将孝道从家族扩展至整个社会,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著名命题。儒家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必然是以和睦亲善的人际关系为基石的,而要想实现整个社会的和睦亲善,就须以家庭内部的亲密关系为基础,然后由亲及疏、由近及远地进行扩展。“迩之事父”的深层意义即在于此。儒家主张忠君,其实质就是爱国爱民。从孔子所云“远之事君”,到杜诗所云“致君尧舜上”,再到陆游所云“尧舜其君民”,报国情怀在古典诗学中一脉相承。不过,在陆游所处的那个年代,“尧舜其君民”具有特别的意义。在南宋历史背景中,抵御外侮、收复失土是对国家民族的最大忠诚。所以,陆游诗中有大量关于抗金复国主题的大声疾呼,这是南宋诗坛上“远之事君”的典型表现,也是陆诗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陆游教育子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崇高的道德境界和淳良的家风代代相传。陆诗中有不少对儿辈的训诫之诗,如在《送子龙赴吉州掾》中,陆游训导儿子到任后应该忠于职守、廉洁正直。阅读此诗,恍如亲闻一位慈祥的老父亲在对儿子进行临别嘱咐,那些话说得周详恺切,至情至性,感人至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莫砺锋)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11-23 13:00 , Processed in 0.04077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