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人 文 家 风 查看内容

四川梓潼:厚植家风之根 儒行忠节传世

2018-2-1 18:09| 发布者: 苍穹| 查看: 3141| 评论: 0|来自: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


  每天上午,一杯清茶,静心研习文昌文化,是周朝海多年不变的习惯。文昌文化源自四川梓潼,至今已流传千年。在深入研究文昌文化的同时,周朝海也始终在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今天,周朝海在大讲堂讲述的,正是文昌文化与当地家风、民风之间的关系。

 

  大讲堂,是由梓潼县委、县政府牵头组织,面向全县各级领导干部定期举办的专题讲座,涵盖传统文化、反腐倡廉等多个专题。

 

  文昌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兼收并蓄,融儒家精髓与地方文化于一体,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素有“北孔子、南文昌”之说。其倡导的儒行、忠节等核心思想,一直都是梓潼人传承奉行的为人准则。

 

  绵阳市梓潼县,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因东依梓林、西枕潼水而得名。潼水,就是梓潼的母亲河——潼江。虽然有潼江绵延百里、贯穿全境,但在历史上,梓潼却是一个十年九旱、靠天吃饭的地方。

 

  文昌文化研究者:仇昌仲

 

  在古代,潼江的水一直没有被利用起来,民间有“需时不来,来时不需”之说。把潼江水引进来,使旱地变为良田,是梓潼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明朝初年,唐朝著名宰相宋璟的后裔迁至梓潼许州。秉承“璟善守文以持正”家风的宋氏一族,深受当地儒行、忠节思想的影响,勤俭持家、仗义疏财,成为享誉当地的名门世家。清朝乾隆年间,族人宋联荣看到潼江之水陡涨陡落,无法善加利用,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决定修建围堰,治理潼江,造福乡里,至死不息,并为此耗尽家产。

 

  此后,族人宋永吉继续倾力修堰。然而,围堰工程浩大,绝非一日之功,宋氏家族便将修堰定为家族首要家事,要求子孙代代接力。历经200多年,延续九代不曾间断,宋家最终修建围堰成功,完成了先人心愿。为感念宋氏族人为当地百姓做出的重大贡献,后人特意在潼江之畔为其树碑立传。

 

  梓潼宋氏家族后人 宋绍潼:

 

  刚开始,先祖宋联荣将围堰取名为“仁义堰”。历经千辛万苦后,宋氏族人因受文昌文化中济人之难、救人之急思想的启发和教化,便将其名字改为“开化堰”。

 

  “开化”二字,蕴含“开启民智、化淑民心”之深意 ,宋氏族人希望通过自身的善行,诠释文昌文化中“儒行教化”的内涵。开化堰的修建,赢得了广大百姓“受益三乡土,富裕五坝民”的高度赞许。直到今天,宋氏后人依旧以此为荣。

 

  已年逾花甲的宋绍潼,是梓潼宋氏家族的第十五代传人。多年来,他始终致力于维护家族团结、传承家族的儒行理念和仁义之风。每年到了祭祖的日子,宋绍潼都会把族人召集起来祭奠祖先,重温祖训。

 

  族训和家规,是先人遵循的为人处世准则,也是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要依据,更是后人树立正确价值观、延续家族兴旺的一大秘诀。

 

  像宋氏家族这样让人感佩的儒行善举,在梓潼历史上还有很多。当地著名的《修理南北官道碑记》中,就记载着感人的修路故事。

 

  俗话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清道光年间,梓潼武秀才薛应第见蜀道崎岖难行,毅然捐出家产运石修路,将“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的儒行教化变为实际行动。县令徐凝绩为此深受感动,也捐出400两养廉银资助修路。一时间官民纷纷效仿、出钱出力,仅用120天,就修好了这段百里官道。

 

  梓潼当地著名的祠堂——何光裕忠节坊,刻有一幅楹联:“正言斥奸佞舍身何憾,忠心保社稷虽死犹荣。”这座祠堂,记载了当地一位明代官员,刚直不阿、勇斗奸臣的故事。

 

  明嘉靖年间,奸臣严嵩把持朝政,结党营私、祸国殃民。公元1561年,兵科都给事中何光裕不顾个人生死,揭发严嵩及其死党仇鸾的罪行,然而嘉靖帝明世宗不听忠言,何光裕受廷杖含冤而死。

 

  嘉靖之后,严嵩、仇鸾等罪行败露。公元1567年,明穆宗为何光裕平反,追封其为太常寺少卿,并在他的家乡建坊旌表。

 

  梓潼何氏家族后人 何永业:

 

  我身后这个祠堂以及门外这个牌坊,是当时朝廷给何光裕修建的。气节忠直的他,是我们后裔学习的榜样。

 

  何光裕不惧奸佞、宁死为国,这与其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他从小熟读圣贤之书,深谙“尽心事君曰忠”的道理,曾写下“君子守节、为国尽忠”等文字,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尽忠职守的为人准则。

 

  今天,在何氏族人祭祖仪式中,还要演出何光裕这段刚正不阿的故事,以此教育后人。

 

  梓潼何氏家族后人 何永业:

 

  何家繁衍至今已经18世了,祖上流传下来的家训,我们后辈始终铭记。这些家训教育我们,做人要有正气,要以忠字为头。

 

  儒行、忠节思想,旨在劝学、劝善,早已成为梓潼人融入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做人做事理念。

 

  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 肖群忠:

 

  每一个人,在他人生的长河中,他的人格底色、基本品质的形成,实际上受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大。我们今天无论是净化社会风气,还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要找一个支点和落实点,而家风家教就是这样一个重要的支点。

 

  传袭于儒家、发展在梓潼,无数仁人志士从这里走出。

 

  国学大师谢无量,一生“国情乡情,患难生死不忘本,文史哲理通古今”;国医圣手蒲辅周,创办“平民教养厂”、西河义渡等多项慈善事业;革命志士裴紫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共产主义信仰英勇就义;爱国青年杨国杰,诀别妻子父母,血洒成都春熙路;东方色彩大师李有行,捐出弟弟李有干为国捐躯的抚恤金,创办四川省立艺专,教书育人……

 

  他们,既是儒行忠节的践行者,也是梓潼人的骄傲。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 于丹:

 

  人每天对着三个方面自省:职业角色是不是尽忠了?伦理角色是不是守信了?自我角色是不是学习了?天天问自己这三个底线的事情,自律就不会让自己滑得太远。所以人的自信的唤醒,其实是从每一个个体,到每一个家庭都要做的事情。

 

  每逢周末,周朝海都会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与他们分享自己在研究文昌文化中的心得和体会。他希望文昌文化中善的理念、正的力量能够深入到孩子们的心中。

 

  2016年4月,周朝海一家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授予“全国书香之家”。

 

  文昌文化研究学者 周朝海:

 

  文昌文化蕴含的以劝学劝善为主的正能量,一直都在激励着我们。“人不读书安能有文,无文则不得谓其有才”,其实崇文重教对每个家庭都很重要,我们周家就是把读书作为兴家立业的基础。

 

  时光拂去了千年的尘埃,而文化的烙印依然清晰如昨。

 

  文昌镇、文昌大桥、文昌小学、文昌中学,这些名称之中的“文昌”二字,表达了对文运昌盛、文化昌明的美好期许。崇文街、中和街、黎雅镇、宏仁乡、观义镇,勾画出崇德弘文、中正和谐、黎民雅化、弘扬仁德、崇善义举等美好愿景。

 

  节选《弟子规》《论语》等名篇精粹,编撰而成的校本教材《文昌蒙读》,是今天梓潼学生的必修内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昌洞经古乐,也被很好地传承、发扬。

 

  不仅如此,文昌文化在台湾和东南亚等地区也具有广泛影响,所宣扬的儒行、忠节等思想道德精髓引起了广泛共鸣。

 

  2017年2月,来自台湾等地区的学者、学子们汇聚梓潼,开展两岸文昌文化交流活动,回归共同的“精神家园”。

 

  从幼承庭训的家风家传,开启人生之路;

 

  从儒行忠节之千古遗训,求索人间正道。

 

  根植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优良的家规、家训、家风,培养更多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优秀人才,不仅是梓潼人的期许,也是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和目标!

 

  悠悠潼江水,森森古柏林。

 

  历久而弥新的文昌文化,必将继续引领着梓潼人,充满自信、不断前行!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11-23 08:55 , Processed in 0.0450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