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情的呼唤

深情的呼唤 首 页 历 史 正信之众 查看内容

张公艺 百忍堂

2018-8-21 20:53| 发布者: 永兴| 查看: 10920| 评论: 0

摘要: 百忍堂百忍堂,张姓堂号,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 ...

百忍堂

 

百忍堂,张姓堂号,唐代时,据史书记载,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唐高宗甚是好奇便问其故,张公取出一张纸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以此为堂号。

 

一、简介

 

百忍堂张姓后人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等省。其中又有许多的分支,资料整理时已知:

 

  1、分布在鲁南苏北烟台等地有一分支,为马山张,其辈排序为:“修善则昌敬先继长心存忠厚礼义增光传茂嘉运庭化玉方凤伯明臣振启兴邦

 

  2、河南台前桥北张(张公艺)遗址支系,其辈排序为:“兴玉传继广,北宪庆繁祥,兰秀桂荣茂,逢春生贤良,忠信孝友让,正道振家邦,宏福昭耀久,作善修德常

 

  现在百忍堂遗址在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艺墓位于台前县桥北张村南约二百米处,座北朝南,共有墓冢十二个,其主墓是张公艺之主父,左为公艺之父,向前是其兄弟十人,分列东西两行,张公艺墓是西边的第三座。从前历代官府每年的春秋到此祭奠,因此叫“御祭林”。该墓地方志有记载《兖州府志》卷二十三陵墓志“寿张县张公艺墓在县城南十里,正德六年参政史学立石志之。”墓地原有石坊三座,碑碣多耸,石马石羊等,松柏参天,仰视不见天日。由于濒临黄河,堤防屡有决口,每次带来大量泥沙,逐渐淤垫,深深埋于地下,后人又重修坟墓。筑起约一米高,直径二米,呈圆锥形的砖石墓冢。

 

  该村原属山东省寿张县,一九五六年山东省公布该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六四年四月四日撤销寿张县,该县的一部分区域划归河南省,该墓又被河南省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七三年十二月七日建台前工作委员会,一九七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建立台前县。台前县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二年四月在墓前立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张公艺墓”石刻标记。

 

二、九世同居百忍堂

 

张艺救秦王

 

  据《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

 

  隋朝末年,李世民曾单骑到占据任城(今山东济宁)的徐圆朗的军中刺探军情,不幸被徐圆朗的人认出,围攻捉拿。李世民杀开一条血路向西北方向逃走。当他来到寿张县张家庄前,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河上有一独木桥,李世民身负重伤,人困马乏,不幸马失前蹄跌入水中。巧在这时,张公艺带领几个青年在河岸边习武,他见一壮士跌入水中,忙叫人救起,扶到家中,给他治病养伤,并用祖传的百年堂阿胶给他调理身体,不几日李世民便恢复了健康。当时,李世民不便于说明自己的身份就起程了。李世民登上皇位,一直没忘张公艺救命之恩。所以在贞观九年特赐亲书"义和广堂"金匾派使臣前去旌表。

 

  当使臣来到张家庄时,张公艺正在召集人员在当年李世民过河的地方修建大石桥。使臣回京禀报给唐壬,唐王便批资修建,并派尉迟敬德监修。这座规模宏大的石桥长约60米,宽6米,高7米。始建于唐贞观九年,距今1300多年。后来此桥被称作"访贤桥"、"古贤桥",张家庄更名为古贤庄。

 

唐王访贤

 

 

 

百忍堂庙墙画唐王访贤

 

  张公艺九代同堂,子孙繁众,人财两旺,对这个大家庭,周围相邻都交口称赞。有说当家人公平、管理有方的,也有说一家人团结品德高尚的,议论等等。逐渐远扬。这时,正是唐高宗李治在位,他不断听到这个消息,却一直在想:国家有严禁的法令,还约束不住人们的犯法行为,一个家庭这么多人口在一块生活,哪能这么好管理?就说他这个皇帝一家吧,吃穿不愁,都读过四书五经,成天讲的是仁义道德,按说是通情达理的,但是一家人还合不到一块呢!

 

  他老子李世民,上有哥哥建成,下有弟弟元吉,为了争夺皇位,兄弟之间互相陷害,最后在玄武门动了手,把两个弟兄杀死。他又想到自己,皇后武则天原来是他老子的妃子,他登基以后又娶了过来,当了自己的老婆。我们皇家还这个样子,平民百姓咋能这么和睦?可是,在他未继承皇位之前,包括他老子李世民在内,历代对张公艺这个大家庭都有表彰,这些他都是知道的。因此,引起他的注意,决定非得其视察不可。这时,他和皇后武则天正要去泰山封禅,所以绕道郓州寿张县(唐属郓州)到张公艺处查访。

 

  于麟德二年(公元六六五年)五月,派司空英国公李绩,少师高阳郡公许敬宗,右相嘉兴县子陆敦信,左相巨鹿男窦德玄为检校封禅使,先行准备。十月丙寅,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从东都洛阳出发。十一月到达寿张地面,离张公艺四里路的付家路口、程岗两个村庄,驻扎在那里。高宗武皇后驻付家路口,兵马安排在程岗村。从此,付家路口更名为东影唐王西影兵的说法)。带领随从官员到张公艺的古贤村去询访。

 

  张公艺非常惊恐,唐高宗向他说明来意,然后随同张公艺观看了他们家庭的全部环境。只见他们住有四百个生活区,土地及一些财产完全归集体所有,男女服装统一制作,据个人可体而选。凡有探亲的妇女,无论是谁的孩子,不讲喂亲疏远,只要近在身边就携带而去,展现出团结义气的良好家风。同时,张公艺向唐高宗还介绍了其他的一些情况,张公艺说:“我们九世同居,全家有九百多人口共享餐饮,每到吃饭时间以击鼓为令,群坐餐厅,予以内外,男女分别入席,老人在上,晚辈在下,儿童另设桌凳,谦恭礼让,上下仁和,雍睦熏蒸。

 

  唐高宗想考验一下张公艺治家的本领,便取俩梨,看张公艺如何处理。张公艺接过,遂让家人用石臼粉碎,入缸注水,鸣鼓集合全家,没人用小匙饮汁一口。只有这样,才能使全家人都可以尝到,这些记载至今画在百忍堂的墙壁上。

 

  这个大家庭不但人义气,家畜也与别不同,养犬百只亦效家风有序,缺一不食。据说,唐高宗还看了喂犬的情形。直到现在还有“张公艺家的狗缺一不食的说法”。为了表达百犬的义气,后来张家为它们设立了“家戌林”,也叫“狗坟子”。

 

 

 

百忍堂墙画百犬等食

 

  唐高宗经过各方面的观察非常的钦佩,认识到张公艺九世同居确实是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张公艺说,九世同居人口众多,每日事出频繁,难免彼此之过,但都能以互相谅解,求大同,有小异,全家人之心,同一人之心,一人之心,为全家人之心;名利之事不计较个人得失,并且互相谦让,在各个方面都表现出高尚的道德品质及其和气致祥的优良作风,“百忍”二字是以团结在家庭这方面,代表每个人都有涵养性之意(张氏家族的百忍堂号就是以此而称)。唐高宗深受感动,潸然泪下,于是,赏赐他许多缣帛,并免除其丁赋徭役。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唐高宗泰山封禅历时六个月,至乾封元年(公元六六六年)四月未返都长安。又敕诏出银,御书南官司给张公艺修建了一座“百忍义门”,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从此家声丕振,永贯古今。

 

古贤大桥彪炳千秋

 

 

 

古贤桥遗址

 

  古贤桥又名访贤桥,位于台前县孙口乡临黄大堤脚下,张公艺故里古贤村就是因为在此桥以北,解放后于一九四七年改为桥北张。另外,在这座桥的桥头上还有一个村子,村名就叫古贤桥。据张氏族谱和地方史志记载,访贤桥就是因为唐高宗访问张公艺驻跸于此而得名。清康熙十一年(公元一六七二年)县令曹玉珂在桥头立了一石,上书“唐高宗驻跸访贤处”,此碑一九四七年因黄河防汛,远去筑坝了。

 

  古贤桥已淤没地下了,一九九三年一月六至七日(农历十二月十四——十五日)两天的实地钻探得知,该桥位于古贤桥村南,南距临黄大堤约1.5公里。桥身呈东南——西北方向,砖石结构,长五十二米,宽六米,桥基至桥顶七米,桥顶淤没地下四米,取得了一定价值的文史资料。同年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十四)将宣统元年(公元一九零九年)后二月的《重修访贤桥碑记》立于古贤桥遗址,全文抄录如下:

 

  “宇宙间胜迹所留,古今竟传为美谈,况王趾亲临之地,土地风俗俱增新色,不尤为令人美谈乎。是处旧有访贤桥,积石成路,所以通行人也。当桥梁未修之前,河水涨溢,往来不便,我始祖公艺遂将自己地址,鸠王疏财,筑修桥梁,以便行人。及至唐之高宗访我始祖齐家之事,驻跸于此,此时贤人君子名为访贤桥,至今犹有残碑宛然在兹也。逮我清朝自咸丰年间洪水自西南而来,遂将桥河淤掩,向之视为泽国者,今则变为膏壤矣。本族人未及暇耕,遂招佃户耕种,讵意,佃户抗主不归,结怨成讼。幸蒙天奎公判断,不准别姓互争,又蒙明经进士闫公而谕尔,张姓重修碑记,以志古迹之,未泯永免后患,今上承闫公之命,建碑桥旁,庶几永垂不朽也夫。”

 

护桥地十六亩,许耕种不许当卖

 

大清宣统元年岁次已酉后二月上浣吉日立

 

张氏族人公竖

 

三、百忍图

 

  金银财宝价最高!光阴似剑斩人的刀! ?日月穿梭催人老!太阳佛三道金光把人熬!马要是有膘算好马!人要想致富多勤劳!

 

  ??在外休交无意友,他摆下窟窿让你瞧!?? 花开花谢年年有!月缺月圆有几遭! ??忍又忍,饶又饶,忍字头上三把刀!

 

  ??渔樵耕犊都得忍,听我把几样个忍说个根苗:

 

  ??

 

  ??砍柴的樵夫也得忍,忍的是山中无有虎狼嚎;打鱼的渔夫也得忍,忍的是风平浪静好把鱼虾抄;

 

  ??农夫耕田也得忍,忍的是五谷丰登,遍地里好田苗;念书的学生你得忍啊,忍得是龙门万丈高。

 

  ??

 

  ??这本是渔樵耕读,忍过去啊,还有那不忍的古人,说一个根苗!殷纣王他不忍,贪女色啊,火焚了摘星楼,这昏君就赴了阴曹!

 

  ??李太白他不忍,饮美酒啊,死在了江心顺水飘摇! 小庞涓他不忍,箭攒在马陵道啊;??周公瑾他不忍,吐血就别了小乔。

 

  ??为人但把这良心摆正啊,那恶鬼敲门您也不发毛。

 

四、百忍歌

 

  《百忍堂》始祖张公艺,出生于唐高宗时期的原山东寿张县张家庄村,现河南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公修身养性,以忍养和,以和养贵,人生处事百般忍。百忍治家,和睦共处,团结友爱,乐以助人,尊老爱幼,公平待人,忠厚传家,至成“九世同堂”的佳话。麟德年间,唐高宗祭祀泰岳路经郓州亲临其家,问及九世同堂的经验,时年88岁的他,让人辅纸端墨,一口气写下了九十九个“忍”字,并在尾部写了:忍人仁人任人刃,任人刃人任仁人。受到唐高宗的赞誉和赐匾及赠绸缎。族人便整理了《张公百忍全书》,书中的“百忍歌歌百忍”广传于世,明清时期几乎家喻户晓。现今读来很有意味,故以纪念《百忍堂》始祖张公艺.重温《百忍歌歌百忍》具有构建和谐的现实意义。

 

张艺百忍歌

 

 

 

张百忍墓碑

 

  百忍歌,歌百忍;忍是大人之气量,忍是君子之根本;能忍夏不热,能忍冬不冷;能忍贫亦乐,能忍寿亦永;贵不忍则倾,富不忍则损;不忍小事变大事,不忍善事终成恨;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失爱敬;朋友不忍失义气,夫妇不忍多争竞;刘伶败了名,只为酒不忍;陈灵灭了国,只为色不忍;石崇破了家,只为财不忍;项羽送了命,只为气不忍;如今犯罪人,都是不知忍;古来创业人,谁个不是忍。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百忍堂百忍歌

 

  百忍歌,歌百忍;仁者忍人所难忍,智者忍人所不忍。思前想后忍之方,装聋作哑忍之准;忍字可以走天下,忍字可以结邻近;忍得淡泊可养神,忍得饥寒可立品;忍得勤苦有余积,忍得荒淫无疾病;忍得骨肉存人伦,忍得口腹全物命;忍得语言免是非,忍得争斗消仇憾;忍得人骂不回口,他的恶口自安靖;忍得人打不回手,他的毒手自没劲;须知忍让真君子,莫说忍让是愚蠢;忍时人只笑痴呆,忍过人自知修省;就是人笑也要忍,莫听人言便不忍;世间愚人笑的忍,上天神明重的忍;我若不是固要忍,人家不是更要忍;事来之时最要忍,事过之后又要忍;人生不怕百个忍,人生只怕一不忍;不忍百福皆雪消,一忍万祸皆灰烬。

 

唐伯虎百忍歌

 

  百忍歌,百忍歌,人生不忍将奈何?我今与汝歌百忍,汝当拍手笑呵呵!朝也忍,暮也忍。耻也忍,辱也忍。苦也忍,痛也忍。饥也忍,寒也忍。欺也忍,怒也忍。是也忍,非也忍。方寸之间当自省。心花散,性地稳,得到此时梦初醒。君不见如来割身痛也忍,孔子绝粮饥也忍,韩信胯下辱也忍,闵子单衣寒也忍,师德唾面羞也忍,不疑诬金欺也忍,张公九世百般忍。好也忍,歹也忍,都向心头自思忖。囫囵吞却栗棘蓬,恁时方识真根本?

 

能容自宽忍让歌

 

  不忍一时有祸,三思百岁无妨;宽怀自解是良方,含怒伤心染恙。凡事从容修省,何须急躁猖狂;有涵有养寿延长,稳纳一生福量。恣意发狂有失,存心忍耐无忧;性情凶暴易遭囚,度量容人有后。羹污能容人相,受辱胯下封侯;张飞暴躁断咽喉,到底终遭毒手。占尽便宜有报,吃些亏也无妨;庞涓暴虐早身亡,孙子忍之无恙。血气方刚壮士,不宜恃力凌人;一言不合怒相争,烈火一般性情。不忍一时忿气,却担百口忧心;忠言逆耳莫相嗔,苦口药能医病。

 

五、家谱

 

  桥北张百忍堂现在保存下来的张氏族谱是清代雍正年间续修的,从张公艺的祖父开始,据该谱所载,其祖父名德、父名兴,兴有十子,依次是:温、良、惠、茂、俭、艺、成、让、秀、严。张公艺居六,本名艺,公字是对他的尊称。这是一部记载世系比较长的族谱,上迄北齐,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六、对联

 

  中原一带的族谱,多从明代初年开始,个别的上溯到元代或宋代,鲜有达于唐者。该谱载录的志、记等文章比较多,这些文章的作者当时都有一定的名气。如:《修乡贤祠记》作者殷云霄,字近夫,明弘治进士,累官南工科给事中,政事多务淸简,民甚德之,平生雅志诗文,为当时十才子之一,著有《不训集》。该谱中还保存有李仰的一段考证文章。李仰是明代山西省曲沃人,他很有雅兴,于政务之余,还研究学问。考证寿张县境内的一处古地名,写了篇《书张公艺碑阴》,记下了他考证的结果。另外,他以寿张的风物人情为题材写过几首诗,收在《寿张县志》中。《百忍堂记.》作者陆梦龙,会稽人(今浙江省绍兴市),字君启,明万历进士,历任刑部员外郎,谳问张差挺击事,累迁贵州右参政监军、广东按察使。崇祯初分守固原,于农民起义军战,突围不得而殁,著有《易略》、《梃击始末》。《重建先贤张公祠记》的作者陈璜,浙江临海人,字元卿,号淇园,顺治进士,著有《旅书》。书立《唐高宗驻跸访贤处》碑的曹玉珂,陕西省富平人,字禹疏,号陆海,一号缓斋,清顺治进士,为政有循声,后官中书科中书,着书,精滥赏,有《缓斋集》。他有一篇《过梁山记》的文章,谈到梁山寨宋江和祝家庄等事,为近世研究《水浒传》的人多次引用。这些名人写的志,记可以为修地方志提供很多资料。对研究中原一带的明清社会经济人口繁衍以及民风民俗有一点的价值。

 

  张氏家族的对联,多以百忍为内容,摘抄部分如下:

 

九世同居扬天下分居别派漂四海一日百忍贯古今寻源宜渡古贤桥

九世居后添吉庆效先人多书忍字百忍堂前古泰和法祖德广积阴功

忠孝门三朝旌表吾思祖德行千载念雍睦九世同居昭古先人九世居

义和广堂五十代流风未斩忍耐传家千百年善政永留

书忍前九世同居勿忘祖德赐黎后阖家拜受永念君恩

九世共箕裘五十代河山共寿累朝颁纶孝千百年雨露长新。

 

  横批:雍睦熏蒸  品冠三唐  三朝旌表  累代蒸赏  吾思昭古  义和满堂 百忍义门  贤至格天  贤孝门第

 

  百忍堂史书记录

 

  《旧唐书·张公艺传》五代后晋张昭远、贾维等撰修,赵莹、刘昀监修。“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时东安王高永乐诣宅慰抚旌表焉。隋开皇中大使邵阳公梁子恭亦亲慰抚,重表其门。贞观中特勒吏加旌表。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为之流涕。”

 

  《资治通鉴,唐纪一七》宋司马光撰。“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元吴亮《忍经》:“张公艺九世同居,唐高宗亲临幸其家,问本末,书忍字以对。天子流涕。遂赐缣帛。”牛山木评注:『解释』“张公艺寿张人,唐初名士,以治家有方著称。”<译文>“张公艺一家九代忍居住在一起,唐高宗去泰山的路上,专程到他家看望,问他为什么如此和睦,张公艺写了个‘忍‘字做回答。唐高宗见了,忍不住流下泪水来,于是赐了他许多绸缎。”牛山木按“张公艺九代人挤在一个家中,可全凭一个‘忍’字安顿下来,真可谓大不易也。表面上唐高宗是为他们能忍而流泪,殊不知唐高宗的心中痛苦的不在他们忍得令人激动不已,而是他们的行为和皇家比起来,不知要高出多少倍,只因要独霸天下,他的父亲李世民和兄弟们互相残杀,哪有张公艺一家那样,充满着骨肉之情份。”

 

  明代一个叫清虚子的评价张公艺说:“能其忍者,唯唐时张公一人而已。公自幼及老,事无论大小,人无论贤愚,莫不处之以从容,过之以乐易。在人见之为险阻者,公视之,皆坦夷也,在人见之为艰难者,公视之,若平易也。”

 

  明李贽《史纲评要·唐纪》:“寿张人张公艺九世同居,齐隋唐旌表其门。上过寿张,幸其宅,问所以能共居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明末清初王夫之《读通鉴论》:“张公艺以百忍字献高宗。论者谓其无当于高宗之失,而增其柔懦。亦恶知忍之为道乎!《书》曰:必有忍,乃克有济。忍者,至刚至用,以自强而持天下者也。忍可以观物情之变,忍可以挫奸邪之机,忍可以持刑赏之公,忍可以蓄威德之固。公艺之忍而保九世之宗,唯闻言不信而制以心也,威行其中矣。不然,子孙仆妾X沓背憎以激人于不可忍,目盈于耳,尺布斗栗,可操戈戟于天伦,而能伤九世以齐堂乎。”

 

  《山东通志、孝友传、人物志》“张公艺郓州寿张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皆旌表其门。麟德中高宗封泰山幸其宅,问公艺所以能睦族之道。公艺乃大书忍字百余以进,高宗感其意,为流涕,赐缣帛”

 

  《寿张县志》“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东安王永乐,隋大使梁子恭、躬慰抚其门。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纲鉴易知录》是清主编吴乘权。“张公艺九世同居,北齐、隋、唐皆旌表其门。上幸其宅,问所以能之故,公艺书忍字百余以上,上善之,赐以缣帛。”

 

  《辞源》一九一五年版“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有事泰山,临幸其居,问本末,书百忍字以对,上善之,赐之缣帛。”

 

  《中国人名大辞典》臧历和编“张公艺唐寿张人,九世同居,高宗封泰山,还幸其宅,问本末,公艺书忍字百余以对。帝善之,命赐缣帛而去”

 

  《汉语成语辞典》商务印书馆一九八八年版「仗义疏财」释文“仗义:主持正义;疏财:分散家财。为了正义,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别人。”元,无名氏《张公艺九世同居》第二析:“父亲生前说有张公艺,此人平昔仗义疏财。”

 

  中国张公艺研究学会编写的《张公艺研究文集》一、二集已付梓。一辑有“张公艺九世同堂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张公艺你走过的1418年的历程”,“张公艺思想及其深刻的影响”,“中华第一桥”,“台前桥思”等篇。二辑“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特大家庭的形成与发展”、“张公艺思想初探”、“唐代张公艺家族为什么有那么多人为官”、“古贤桥坐落在哪条河上”、“张公能百忍,九世尚同堂”的文章。为弘扬民族文化,增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大作用。

 

七、来历

 

1、张姓来源

 

  《百忍堂家谱》记载,名挥的黄帝后裔,非常聪明,他观看到天上的弧星,便仿其形状做了弓矢。原来,天上有星名“天弓”,简称“弧”。属井宿,共九星,在天狼星东南。八星如弓形,外一星像矢,在大犬、南船两星座内不过,当初的“张”,非命姓氏之义也“。因为弓矢发明之后,在使用之前,必须先用力气将弓张开,不然,就无法使用。挥是因为这个缘故而命为“张氏”的。从此之后,挥的后代子孙有的姓弓,有的姓张,分成两支,也是出于此因。后世的张姓,在谈及自己的姓氏时,常常解释为“弓长张的张”也是起于此故。这支源于挥的张姓,得姓甚早,是中国张姓中最早古老的一支。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始制弓矢,子孙赐姓张氏。”这支张氏是由黄帝直接传下来的,最早发源于尹城国的青阳,目口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晋祠附近,其后望族也出于这一带。

 

  《姓氏考略》亦记载:“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元和姓纂》)“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元和姓纂》“黄帝第五子清阳生辉,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因姓张氏,“挥造弧矢,受封于张 ,后为弓氏。张,望出太原。”

 

  《风俗通》 “张,黄,李,赵,黄帝赐姓。”

 

  《通志•氏族略•以字为氏》“张氏,世仕晋,晋分为三,又世仕韩,此即晋之公族以字为氏者。谱家谓黄帝子少昊,青阳氏第五子挥为弓正,观弧星,始制弓矢,主祀弧星,赐姓张氏。此非命姓氏之义也。按晋有解张,字张侯,自此晋国世有张氏,则因张侯之字以命氏,可无疑也

 

  袁桷《张氏宗谱序》“张姓出于姬姓,至周而氏者祖于韩,其得望者十二,曰襄阳,洛阳,河东,始兴,冯翊,吴郡,平原,青河,河间,中山,曰魏,曰蜀(见从以上记载看,张姓之源,可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是黄帝的直系后裔。黄帝第五子青阳,生子曰挥。这位叫挥的黄帝之后,正是张姓的始祖。所以说张姓是黄帝的直系后裔,并不为过。

 

  《宋史•天文志》:“弧矢九星在狼星东南,天弓也”,挥看到“天弓”,由“天弓”之形受到启发,最早发明了弓矢--这个古代重要的武器。他也由此而被“赐姓张氏”。

 

  《百忍堂家谱》载:“唐王命修《元和姓纂》,备述我族实出清河郡一脉。西汉文皇帝设郡,歆公守之,八十二世祖也。”联系张氏得姓渊源,细读这段话,意思是说,“百忍堂”张氏源自清河郡张氏。清河(今河北清河与山东武城一带)这个地方,原是轩辕黄帝赐挥公“张”姓后,又把这个地盘给了他,成为挥公制造弓矢的生产基地,故清河自古就有张姓“受姓地”之说。到西汉文帝时,始设清河郡,张歆(西汉初年张良之孙)成为首任郡守。从张挥到张歆,已历八十二世。查《元和姓纂》知:八十世张子房(张良),八十二世张歆,一百世张公艺,一百一零六世张九龄。张传福到一百世张公艺,整整51世。

 

2、百忍堂张氏东迁

 

  百忍堂家谱》记载七十三世祖张趯公:字阜成。生四子:髓、骼、体、傅。七十四世骼公,为晋大夫,活动于周景王(544-521)、周敬王时期(519-476)。

 

  《东周列国志》载:“(平邱相会)至期,晋昭公(前531-前526)留韩起守国,率荀吴、魏舒、羊舌肹、羊舌鲋、籍谈、梁丙、张骼、智跞等,尽起四千乘之众,望濮阳城进发。连络三十余营,遍卫地皆晋兵。周卿士刘献公挚先到。齐、宋、鲁、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十二路诸侯毕集,见晋师众盛,人人皆有惧色。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张傅、张髓、张体随哥哥张骼进发平邱,晋昭公称霸诸侯后,张傅、张髓、张体留守平邱城(今天河南台前、寿张一带)

 

  《春秋左传•襄公》载:“襄公二十四,冬,楚子伐郑以救齐,门于东门,次于棘泽。诸侯还救郑。晋侯使张骼、辅跞致楚师,求御于郑。”又“昭公五年(前537)(薳启强曰)求诸侯而麇至;求昏而荐女,君亲送之,上卿及上大夫致之。犹欲耻之,君其亦有备矣。不然,奈何?韩起之下,赵成、中行吴、魏舒、范鞅、知盈;羊舌肸之下,祁午、张趯、籍谈、女齐、梁丙、张骼、辅跞、苗贲皇,皆诸侯之选也。”

 

  《张氏百忍堂家谱记载》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楚惠王三年、越勾践十一年、吴夫差十年)吴王夫差为北上攻打齐国,争霸天下,开凿了伯渎河,越王勾践亲自去吴国朝见,向吴王和他的臣下馈送了大量的食物、财礼,并派了一支队伍助吴攻齐。齐国举国上下抽丁备战,加征赋税,徭役,适逢中原大旱,举国民不聊生,灾民遍地……

 

  平邱易子而食的现象比比皆是,七十四世祖张傅、张髓、张体三兄弟开仓赈灾,张傅因为动用军备物资,齐王诛杀了张傅,而张傅之子,张亘受牵连,贬成庶民,迁移阿邑。

 

3、唐高宗赐名百忍堂

 

 

 

傅和尚

 

  《旧唐书》记载:寿张县(今濮阳市台前县桥北张村)张家庄村张公艺(公元577-676年),以“忍、孝”治家,九世同居,和睦相处。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冬十月,唐高宗偕同皇后武则天,带领文武百官离京去泰山封禅,归来路经寿张县访贤,当时张公艺已88岁高龄。当高宗问张公艺治家的方法时,张公艺写了一百个"忍"字,并详细说明了"百忍"的具体内容: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闹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高宗听后倍受感动,当即封张公艺为醉乡侯,封张公艺的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并亲书“百忍义门”四个大字,敕修百忍义门。

 

  张公艺去世后,后人为纪念这位"忍、孝"治家的贤人,为他修建了"百忍堂",永志纪念。

 

4、分食十道

 

  贞观初年,因山河形势之便,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至开元年间又增至十五道。泰山封禅的第二年,唐高宗在为张家修建“百忍义门”、封张公艺长子张希达为司仪大夫的同时,还有一旨:分食十道。张公艺的父亲张兴生有十男,分别是张温、张良、张惠、张茂、张俭、张艺、张诚、张让、张秀、张严,张公艺行六。《百忍堂张氏行辈名实要略》(以下简称《要略》)记载,为了让天下人都来学习张家“礼让齐家”的美德,高宗降旨让其兄弟十人分食十道。于是,除张公艺守祖茔(留守桥北张)外,其他兄弟九人分赴各道定居,时在乾封年间(666-667年)。从此,这个大家族析居全国各地。迁出的人都不肯忘记祖上恩泽以及兄弟张公艺持家七十多年带来的兴盛与荣耀,难舍难分之情无以言表。为日后相聚有凭,张公艺砸一铁锅为十块,兄弟十人各执其一,盼以后再团聚时拼接。

 

  故唐时有一个说法:“铁锅张,遍天下”。世事多舛,迁出的九支在以后的漫长岁月里,并没有与故里相聚相识联宗续谱。直到清雍正初年,贵州三会县,江西玉山县、河南固始县以及浙江的“铁锅张”后人,才来桥北张参加过一次宗亲会性质的活动,此后联系渐少。近些年,时有来桥北张凭吊张公艺的,但仅限于凭吊而已,与“金鉴堂”后人同故里的亲近关系不可同日而语。

 

常熟百忍堂

 

  百忍堂传说张公百忍感动玉皇大帝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不但倡导家庭内互相忍让,对外也胸怀大度,宽洪海量。有人来借钱粮,有则偿还,无则作罢,有的借去牲口犁耙和车辆,因困难所迫,用后便给卖掉,张公艺也不许追究,再来求助,仍然救济他们。张公艺的这些行为传到天宫,玉皇大帝也知道了,便派太白金星查阅了张公艺的身世,太白金星经过观察,发现了别人不能忍,张公艺却能忍的九十九件事。玉皇大帝心想:如果他再有一忍,我就给他建一座百忍堂。

 

  一日,张家门前敲锣打鼓,客人来往,热闹非凡,正为一年轻人操办喜事,一天的忙碌,迎来了全家人的欢笑。辗转夕阳西下,已到掌灯时分,这时玉皇大帝就将自己的金拐杖化做一位和尚,来到张家门口,说是贫僧要见擅越。有人禀知,张公艺出门相见。这和尚向前打了个问讯,说道:“贫僧远道而来,到宝庄欲求借宿一晚。”张公艺说:“此事好说,先请师父用饭,然后于客房内安排。”和尚说:“既蒙擅越许诺不胜感激,用饭倒不必了,只是借宿事贫僧还有一说,适见擅越正为儿辈操办喜事,能否腾出洞房,叫贫僧于新妇房内一 宿”。本来结亲的日子和尚进门就不吉利,又听了这种话,无不气愤,有的人就要发作,把他赶走。可是张公艺摆手示意制止了家人,便说:“好吧,既是师父有此心愿,今日又恰逢寒家子侄结亲,洞房已装饰一新,就请师父洞房一宿吧!”新郎新娘另择房子,把这和尚安排到新房里了。一夜易过,第二天早晨日高三竿,和尚还不起床,张公艺推门进去,见和尚还蒙头沉睡不醒,便说:“师父失晓了,斋饭已备,请起进餐。”连喊几遍,不见答应,揭开被头一看,哪里有什么和尚,原来是个金人。

 

  这时张公艺才想起昨晚做了一梦,梦见玉皇大帝把他的金拐杖赐给了自己,让建修“百忍堂”,张公艺便用这堆金子盖起了“百忍堂”,以“忍”为本,教育后人,从此,玉皇大帝也没有金拐杖了。

 

张公百忍感动济公

 

  相传,张公艺以忍治家,九代同堂,共有村民2000余人,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相传张家先祖公艺公长子希达娶媳妇,公艺公办了二十三桌酒席请亲朋好友。开席时,突然来了十几个乞食,要求也上桌吃喜酒,艺公二话没说,叫厨师多开两桌酒席,亲自上桌陪乞食吃酒,席间还带新郎新娘向十几名乞食感谢,“谢谢大家光临!”酒残席散,那个乞食头(王)趁酒醉,竟无理要求今晚要睡新人房(洞房),艺公稍愣一下,也答应了,让新郎新娘睡客厅。亲朋戚友一忍再忍,忍无可忍,气愤极了,要打不平,打赶乞食,艺公拱手相劝……

 

  是夜,乞食头真的睡在新人房。半夜里,乞食头醒来又是随地撒尿,又是大吐特吐,艺公只好自己送茶、送汤,再扫地,弄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金鸡报晓,天色黎明,公艺送汤进新房,让乞食头洗面,你说那个乞食头出什么式(花样)?但见他洗净手面,从衣兜里拿出一张纸来,上写三字“百忍堂”,金钩铁撇,笔力千钧。那个自称济公的乞食头作揖说:张公艺,真是“百忍人”哩!这济公走南闯北,丐帮弟子几百人,阅尽人间沧桑,经历世态炎凉,早听说容中村人百忍为先,因而亲自带着乞帮弟子前来“闹事”,一探虚实,昨天演了一场戏,现在实在感动,所以把早已写好的“百忍堂”赠给百龄公。这时,张公艺厝下,已有几十名乞食在恭候乞食王济公了。

 

  张公艺把字裱后,挂在大厅堂,百龄公的后代也引以为荣,开始以“百忍”作堂号。张公艺探亲访友,都带上亲自撰写的“忍”字送人,以期共勉。现在张氏祠堂悬挂的“百忍堂”牌匾就是张公艺厝的“百忍堂”翻版。

 

张公百忍感动神仙

 

  从前,有一户人家,家庭和睦,尊老爱幼,好客待人,乐做善事,遇事忍让。村里人就送了一个“百忍堂”的雅号给他们。后来“百忍堂”的各宇越传越远,很多人都想去看看。他们怎么个“忍”法。一日有一个神仙路过那里,也想去看一看。于是便装成一个乞丐来到百忍堂门口。百忍堂的人看见他,就很客气地请他进屋,问寒问暖,又拿出饭来给他吃。行乞老人向他们讲了自己几十年来贫病交加的辛酸遭遇,百忍堂的人听了很同情他的身世,就叫老人先住下来,安心养病,等病好后再走。经过百忍堂的精心照料,老人的身体渐渐恢复了健康。一住不觉半月,老人准备要走了,百忍堂的人说:“过两日是我们四少爷结婚的日子,你老人家等喝完喜酒再走吧。”

 

  到了四少爷结婚那天,百忍堂家里宾客满堂,远近的人都来庆贺,非常热闹。百忍堂的人对老人也象对待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样热情招待,按惯例,结婚第二天早上新婚媳妇要倒水给家公、家婆洗脸。百忍堂的人没有忘记行乞老人,也叫新媳妇倒水给老人洗脸。由于老人身上和脸上的脓疮还没有全好,洗下的水是相当污秽的,行乞老人就叫新媳妇把这些污水用坛子装起来。放新房里。新媳妇也毫无半点怨言照办了。

 

  第三天早晨,新媳妇又给老人端去洗脸水,却不见了老人,只看见台上放有一张纸条但自己不识字,便拿到家公处。老爷一看,大吃一惊,才知那行乞老人是个神仙,便按照纸条上的吩咐,叫新媳妇拿出昨晚的那坛臭水,揭开盖子一看,里面竟是满满的一坛金子银子。

 

饺子为食

 

  我国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饺子是用面皮包上馅做成的,除了平时食用外,有人出门远行,离家时这顿饭多是吃饺子,有道是:“送行的饺子接风的面。”至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必然是饺子,旧社会很多穷人,家庭再困难,过春节也要吃顿饺子。那么为什么这样的看重饺子呢?据说,在唐代以前并没有这种食品,这还要从张公艺一家分居说起:

 

  张公艺一家九代人在一起生活,和和睦睦的几百年,本来好好的,可是后来唐朝的天下乱了,安禄山从北方范阳带着十五万大军南下反唐,打到了洛阳,又攻下了长安。这时唐朝的皇帝正是唐玄宗李隆基,吓得他逃到四川去了。从此天下大乱,抓兵抢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家大招风,九百多人在一起生活不行了。除这个以外,还有个原因,就是张家有个人叫张九龄,在朝廷内当过宰相,他早就看出安禄山久后必得叛乱。当时安禄山是范阳节度使,张九龄向唐玄宗进言,要他削安禄山的兵权,可是唐玄宗正迷着杨贵妃,安禄山又认她做干娘,玄宗对这位宰相的话哪能听得下去呢?现在安禄山真的叛乱了,但不知这位宰相说的话是否传到了安禄山的耳朵里了,如果传到他耳朵里,这还了得,安禄山不杀他全家才怪呢!这该怎么办呢?全家一商量,只有分家,别无良策。分开以后,留下一部分人,目标小了,大部分人逃到外地去了。

 

  一提分家,男女老幼都非常难过,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为了表达在一起生活的意愿,临别吃了一顿饺子,还约定以后每年春节第一顿饭都要吃饺子,是取意念念不忘这个团结的大家庭。另一条,是以包饺子为诫严口舌,外逃后不能说与张九龄是一家。这本是张家分居时的统一布署,后来人效仿,外出时亦包饺子饯行,意予口紧,少说闲话,以免招来麻烦。至今每年春节或家人外出都亦包饺子为食。包饺子必须边缘捏紧,不能露馅,现在人们还常比喻说:“口紧”,作手势捏着,也是这个来历。

 

  据史书记载,唐代时,当时的郓州有人曰张公艺,九代同居,竟和和睦睦,相安无事,全靠“忍”字,因而得到了唐高宗的赏誉,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


QQ|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GMT+8, 2024-4-26 00:38 , Processed in 0.0399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