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论识字,常常会拿“丁”字说事儿。比如,谈到识字重要,就说起码得认识一个“丁”字,于是有了成语“目不识丁”,被用来讽刺一个人不识字或没有文化。为什么目不识的是“丁”字,而非其他字呢?
“目不识丁”典出《旧唐书·张弘靖传》。张弘靖是唐宪宗时的幽州节度使,他手下有个文官叫韦雍,一次喝醉酒教训士卒道:“今天下无事,汝辈挽得两石力弓,不如识一丁字。”
乱世需要习武,和平年代就不一样了,在韦雍看来,一身功夫远不如习文识字来得有用。而对于隶变以后的汉字来说,没有几个比“丁”字更简单了,而且它也是使用频率极高的常用字,如果连“丁”字都不认识,确乎近于文盲了,因此以“丁”为识字与否的底线标准是很合适的。历史上有不少典籍引用到了“目不识丁”这一典故,例如,明代杨涟在《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疏》中说:“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诰敕之馆,目不识丁。”痛心地指出当时很多官宦子弟因为背景铁硬、生活优越,便不思进取、不学无术,这样的官二代反而大量涌入官场,产生了极其恶劣的政治影响。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2-7 14:05 , Processed in 0.04059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