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逻辑常识逻辑指的是形式逻辑。 形式逻辑是专门研究人的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 人的认识分两个阶段:感性认识阶段和理性认识阶段。思维,就是指人的理性认识。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大脑的作用,首先产生具体事物的本质认识,即产生了概念。运用概念就可以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断定,这就是判断。运用判断再进行推论和预见,便是推理。概念、判断、推理,便是思维形式。 人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形式和规律。这些规律,是客观物的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思维总是遵循着一定的思维规律的,而违反规律,往往要导致错误。 学习逻辑知识,自觉地认识、掌握和运用思维规律,不但可以避免一些逻辑错误,而且可以提高思考能力。 只有想得清楚,才能说得清楚。谁确的表达来自准确思考。因此,学习逻辑知识也很有助于表达能力的提高 (一)概念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思维形式。任何一真实的概念,都反映着某个或某类事物所具有的本质属性。 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是概念的内涵。概念所反映的那类事物,即所包括的对象,就是概念的外延。
比如“词”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的外延是“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介词、连词、副词、助词、叹词"。 比如“道”这个概念,它的内涵“是宇宙不变的本体,老子释有七律参明,并在一切存在运动中普示普证其不可抗拒、不可更改性。正是这一道的本体、究竟、统一、不变存在,才纲纪了一切生命行为的祸福生死、胜败苦乐。说其有拿不来、摸不着、看不见,说其无律不离、则不废、果不昧。”它的外延是“道遍万物,贯穿一切,无不在道中,“道文化”“大道文化”“道德文化”。 事物本质属性的多与少的不同,造成概念内涵多与差别,如“优秀共青团员”与“共青团员”两概念内涵相比,前者就比后者多。 各类事物的多与少的不同,造成概念外延多与少的差别,如“优秀共青团员”与“共青团员”两概念外延相比,前者就比后者少。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团员”、“团员”三个概念相比,内涵一个比一个少,而外延一个比一个多。反方向看,则内涵越来越多,而外延越来越少。 概念内涵与外延的这种关系,叫做反比关系。 2.概念与语词概念与语词有密切联系。概念需要借助语词表达,但是概念不同于语词。 有的词表达概念,有的词不表达概念。一般地说,实词表达概念。如:世界、你们、攀登、整齐、三个等。虚词一般不表达概念,如还、把、竟、关于、向、与、的、呢等。 有用词表达的概念,有用词组表达的概念。前者如:地球、现代化等;后者如: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逮捕拘留条例等。 有的词可以表达不同的概念。例如“柴米油盐”的米,指粮食中的一种,“一米长”的米指长度单位;“莫辨东西”的东西指方向,“买些东西”的东西指物品。 有时同一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词来表达。如“脚踏车”和“自行车、“母亲”和"妈妈”等。 3.概念的种类(1)从内涵方面看,概念可分为:①具体概念:反映客观具体事物的概念是具体概念,如:李白、粉笔、万里长城等。 具体概念常用名词、代词表达。 ②抽象概念:反映客观事物属性的概念是抽象概念,也叫属性概念。如:前进、热、绚丽.坚强、三千等。 抽象概念常用动词、形容词、数量词表达。 (2)从概念的外延方面看,概念可分为:①虚幻概念:没有外延的概念为虚幻概念。如:神仙、绝对权威、有棱角的圆等。 ②单独概念:只有一个外延的概念为单独概念。如:亚洲、鲁迅、《孔乙已》以及世界第一大城市、中国首都、《红楼梦》的作者等。 单独概念常用专用名词(如前三个例)及专用词组(后三个例)来表达。 ③普遍概念: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外延的概念为普遍念。如:学生、铅笔、三角形。 普通概念常用普通名词及词组表达。 (3)从概念每个外延的组成情况看,概念可以分为:①非集合概念:每个外延都是单个的个体的概念为非集合概念。如:共青团员、书、军人、树等。 ②集合概念:每个外延都是由许多个体组成的集体的概念为集合概念、如:共青团、书籍、军队、树林等。 非集合概念与集合概念都用名词表达,往往两相对,但并不等同。集合概念是指整个集体,而不是指某个个体。如: 甲:这个城市有二百万工人阶级。 乙:我们缴获了敌人许多马匹。 “工人阶级”“马匹”都是集合概念,指的是由“工人”马”构成的集体,不能替指个体,这里只能使用非集合概念“工人”“马”。 4.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是指外延之间的关系。 (1)同一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全部重合。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和“北京”,“《呐喊》的作者”和“鲁迅”。
(2)交叉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有一部分重合。如:“学生”和“我青团员”,“科学家”和“老人”。
(3)从属关系:一个概念的全部外延包含在另一个概念外延之中。如:“大米”和“粮食”,“师范学校”和“学校”。在具有从属关系的两个概念之中,外延较大的,称为属概念。外延较小的概念,称为种概念。 具有同一、交叉、从属关系的概念,外延都有重合,因此,这三种关系可统称为“相容关系”。
(4)并列关系:同一个属概念下的种概念之间的关系。 如:“笔”是一个属概念,“毛笔”“铅笔”“钢笔”等等是“笔”这个属概念下面的几个种概念,“毛笔”“铅笔”“钢笔"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5)矛盾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如:白”和“非白”,两者是互相排斥的,它们的外延相加等于它们的属概念“颜色”的外延。“非白”对白来说,它否定了“白”的内涵,但它并没有肯定哪些内涵。
(6)反对关系:两个概念的外延互相排斥,它们的外延相加又小于它们的属概念的外延。如“白”和“黑”两者的外延加起来又小于它们的属概念“颜色”的外延,因为颜色还有红、黄蓝、绿等等。“白”和“黑",它们都明确地肯定了各自的内涵。 具有并列、矛盾、反对关系的概念,外延都相互排斥,因此,这三种关系可以统称为“不相容关系”。 相容关系与不相容关系不能混淆。 相容关系的概念,不能被当作相互排斥、截然不同的来用。如: ①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工作和辛勤劳动。 ②我最近读了许多刷本和文学作品。 ③来参加会的老人和妇女各占三分之一。 例①"工作”和“辛勤劳动在这里是同一关系,当作互机排斥的两个概念来用则造成重复。 例②“剧本”与“文学作品”是从属关系,也是重复。 例③“老人”与“妇女”是交叉关系,并列使用就造成混乱。 不相容关系的概念,是指不同的两个相排斥的概念,不能用来指同一个事物。如: ①我们一定完成并超额完成任务。 ②他是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 例①“完成”与“超额完成”是并列关系,只能承认其一,不能同被确定。因此,只能把“并”改为“或”。 例②“死难者”和“幸免的一个”是相互矛盾的,“死”又“活”。 5.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4种)明确概念的逻辑方法有:定义、划分、限制和概括。 (1)定义定义就是阐明内涵,即通过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来明确概念的内涵。例如: 甲:月球是环绕地球旋转的唯一的天然卫星。 乙: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下定义要能反映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的本质属性,否则定义就不准确。例如: 丙:文学是上层建筑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是借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 丁:汉字是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 汉字是记录和传达汉语的书写符号。 两组定义中的第一个定义都不精确。丙组第一个定义,文学不能与“法律”区别;丁组第一个定义“汉字”不能与“文字”相区别。两组中第二个定义是准确的。 下定义的方法主要是属概念加种差,用公式表示就是: 被定义概念=种差+邻近的属概念 所谓“邻近的属概念”,就是可以直接划分出被定义概念的属概念;所谓“种差”就是波定义概念的区别于其他并列种概念的内涵。例如: 杂文 是 文艺性的 政论文 被定义概念 种差 邻近的属概念 在这里,“政论文”就是包含“杂文”这个概念而又比它范围稍广的概念,即“邻近的属概念”;“文艺性”就是杂文的同其他政论文相区别的内涵,即“种差”。 定义的语言表现形式,还有: 所谓……,就是……。 所谓公民权,在政治方面,就是说有自由和民主的权利。 用破折号“——”代替“就是”。 如:战争——从有私有财产和有阶级以来就开始了的,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矛盾的种最高的斗争形式。 要准确地给概念下定义,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 第一,阐明内涵必须充分。如: 戊:商品就是劳动所得的产品。(内涵缺少) 己:历史小说是以农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内涵过多) 例戊:的定义概念外延大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劳动所得产品包括商品但不完全是商品。例己:的定义概念外延小于被定义概念的外延。因为以农民革命战争为题材的小说只是历史小说的一部分。根据反比关系,内涵不当必然引起外延不当。 第二,不应当同语反复,就是说,定义必须能够直接说明被定义概念,而不能依赖被定义概念来自己解释自己。如: 文学就是以文学为特点的艺术。 这个定义就是犯了同语反复的错误,并没有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文学的正确定义应当是:文学就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通过形象来表现社会生活的艺术。 第三,不应当是否定形式。如: 庚:形而上学不是辩证法。 辛:平行四边形不是三角形。 因为例庚:例辛:的说法并没有揭示被定义概念的内涵,所以实际上并没有下定义。 (2)划分划分,就是阐明外延,即列举概念所反映的事物。如: 学校有大学、中学和小学等。 划分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一次划分法,即将被划分的概念一次划分成若干个种概念。如: 汉语的词从音节上可分为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 第二种,多次划分法,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划分叫多次划分法。即将划分以后的种概念,作为属概念再进行划分。如: 哲学有唯物主义的和唯心主义的两类。 唯物主义哲学中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和辫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中又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要做到正确划分,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些规则是: 第一,在一次划分中,只能使用同一个标准,否则就会造种概念交叉。如: 我班同学来自各地,有的来自城市,有的来自新疆,内蒙,的来自教育部门。 在这段话中,城市是以地区为标准;新疆、内蒙是以行政区域为标准;教育部门是以工作单位为标准。在一次划分中用了三个不同的标准。 第二,划分后的种概念的外延之和要等于被划分概念的外延,否则就会犯“划分过多”或“划分过少”的错误。如: 甲:小说有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两类。 乙: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连词、副词和代词。 例甲:划分过少,因为没有把中篇小说包括进去。例乙:划分过多,因为连词、副词不是实词(如果列举不尽,可加“等等”)。 第三,划分不能越级。一次划分必须在同一级中进行。 如: 句子可分为单句、因果句和转折句。 “因果句”“转折句”是在“复句”这个属概念之下的种概念,是“复句”的下一级概念,不能同“单句”并列在一起。 错误的划分、也常表现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如: 丙:参加这次修水库会战的有精神抖擞的社员,有猛打猛冲的青年,有英姿勃勃的妇女。 丁:目前,各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广大学生为四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新风气和良好的校风正在形成。 例丙中“社员”“青年”“妇女”等概念互相交叉,界限不明。 例丁的“为四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新风气”和“良好的校风”互不排斥,“良好的校风”中包括“为四化努力学习科学知识的新风气。” (3)限制限制就是缩小外延,即从较大的属概念出发,采取逐步增加内涵的方法,使外延逐步缩小,一直过渡到所要明确的概念。如: 我门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里,现代化——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是一个限制过程,内涵逐步增加,外延逐步的小 增加内涵,在语言上,经常表现为增加定语、状语一类的附加成份。 限制是一种常用的明确概念的方法,该用不用,则使概念外延过大,影响思想的准确表达。如: 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目前还落后于别的国家。 “别的国家”外延过大,应加以限制,可增加“先进的”这一内涵。 (4)概括概括就是扩大外延。概括与限制相反,是从所使用的概念出发,采取减少内涵的方法,逐层扩大外延。如: 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这里,白求恩同志的精神——国际主义的精神,——共产主义的精神,这就是一个概括过程。 概括就是从种到属,不是从属关系的不能进行概据。 如: 依靠了我,也就是依靠了群众。 “我”和“群众”不是从属关系,而是非集合与集合的关系。所以,这个概括是错误的。
|
|关于我们|京公网安备11011102001446号|京ICP备15066982号-1 ( 深情的呼唤 )
GMT+8, 2024-10-15 18:11 , Processed in 0.04096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